第五,人生十一项不拒绝

十一项不拒绝当中的前几项,是较高级别的境界,不是人人都可以对照而行的,此处讲清楚,以免误导读者。

一、不要舍弃利他根本的悲心

因为慈悲心是饶益众生最基本的条件,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修慈悲心,不能轻言放弃。一旦没有慈悲心,就丧失了饶益众生的动力,以致无法进入大乘佛教之门。

二、不要舍弃本是心之自光的现象

在讲不舍弃或不拒绝现象之前,大家首先要了解世俗谛和胜义谛。《慧灯之光》中的《二谛》一文,就专讲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区别,大家可以参阅。

什么是世俗谛呢?

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物质世界或精神世界,佛教称之为世俗谛。无论是动物、人类或其他生命,其感官所获得的信息与结论,比如眼睛所看到的光,耳朵听到的声波等,都叫做世俗,也叫做现象。在第一转法轮和第二转法轮中所讲的“现象”,就是这个世俗谛。

“谛”的意思,是指真实。眼耳鼻舌身所感觉到的世界,都不会超越五种感官的感受及其组合。组合这些感受的作者,是我们的第六意识。

虽然佛教认为万法由心造,但佛教并不是唯心主义。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物质和精神都存在。

什么是胜义谛呢?

不是凡夫感官的结论,而是佛的智慧行境。

现在通过高科技,我们已经知道,有些动物与人类所看到的世界不同。自以为是高等动物的人类,也只能看到光谱上很小一部分的光,绝大多数的光,我们的眼睛无法感知,但它们却一直存在着。

所以,世界是什么样,取决于我们的感官,而并不是由它的本质来决定。我们的感官是这样,所以看到的世界也是这样。当感官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世界也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乘佛教告诉我们:世界是痛苦的、变化无常的、靠不住的。看得到、摸得着的宏观世界并不存在,而微观的基本物质单位却是存在的,这比较接近于经典物理学的观点。

大乘显宗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感官看来,世界非常真实,但实际上它却是不真实的虚幻世界。这个虚幻的世界同时也是痛苦且变化无常的,但它的本质,却是虚幻的。如《金刚经》最后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就像做梦,对做梦的人来说,梦境中的景象非常真实,与现实生活完全没有区别,但实际上却是虚幻的。如果一直在梦里,就无法否定它的真实性。只有梦醒之后,才知道虚幻的本质。

大乘佛教第二转法轮特别重视空性,而不太强调现象。因为它所讲的现象本身是虚幻的、靠不住的,所以不必重视。藏传佛教将第三转法轮的主要内容称为他空中观,实际上就是汉传佛教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或者佛性。佛性有两种:光明的部分,叫做“现象”;空性的部分,就是本质。禅宗讲的佛性,实际上就是胜义谛。因为佛陀三次转法轮的层次或高度不一样,所以对“现象”的理解也不一样,第三转法轮和密法的现象中,包含了如来藏与坛城。

此处讲的舍弃现象,是站在密宗或第三转法轮的立场上讲的。密法认为,我们根本没有看到世界的真实相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也永远无法感知世界的真正面目。

就像用一个落后、淘汰的天文望远镜,无法识别宇宙最深层次的现象一样,我们的肉眼,无法感知高速运动的物体,无法看到不可见光;我们的耳朵,无法听到过高或过低的声波……我们的感官,实在是太落后了。

密法告诉我们:世界的真实面目,唯有八地以上的菩萨与佛才能看到。以我们的感官来看,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但佛或八地以上菩萨所感知到的真实世界,就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清净胜妙,被称为佛的坛城。所以,我们不必排斥和舍弃现象,虽然它看似痛苦不堪、变化多端,实际上它已经超越了痛苦、变化、无常的领域。

大家可以看看《维摩诘所说经》的第一品《佛国品》,虽然这是显宗的佛经,但对世界的清净本质表述得一清二楚。我在《慧灯之光》某些文章里面也曾引用了《维摩诘所说经》中的有关章节,大家也可以略做参考。

现象是心的投影,这个世界是我们的内心投射出来的现象。现象和空性,是同一物质的两面,我们不能欢迎一者而排斥另一者,不能走到空的极端。现象之所以看似不清净,不是现象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感官有问题。如果我们的感官可以提升到佛的级别,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与众生,还会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么不清净吗?不可能。

当然,小乘佛教永远不会这么认为。小乘佛教认为,这个世界永远都是痛苦、无常的。一般的大乘显宗也不喜欢这个世界的现象,也认为这个世界是无常痛苦的。

但密法认为,要解决外境不清净的问题,不是到外面去解决,而在于内在的修行。心清净了,投射出来的现象自然会清净,这是密宗见解之精髓。

很多密宗修法会让我们把自己观想为某一尊佛或菩萨。以我们现在的观点会认为,怎么能把自己观想为佛呢?我应该观想佛在自己前面,自己向佛磕头、供养才对啊!

但实际上我们就是佛,把自己观想为释迦牟尼佛、金刚萨埵或某一尊佛菩萨根本不过分,完全符合事实。所以,学密法的人,必须要有较高的见解与承受力,否则很难接受如此高的境界。有些人之所以诽谤密法,原因也在于此。

从藏传佛教的角度来讲,大乘显宗也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普通显宗,只讲空性,不强调佛性、如来藏、光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等佛经就属于这一类的经典;而另外一个更高级别的显宗,则以第三转法轮的经典为主,《大涅槃经》《楞伽经》就属于这类佛经,这些佛经中虽然也讲空性,但强调的是佛性。

禅宗就非常重视修佛性。当然,禅宗也讲空性,六祖惠能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就是在讲空性,但佛性、明心见性讲得更多。禅宗虽然属于显宗,但与普通显宗不一样。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德麦彭仁波切认为:三转法轮经典属于半显半密,其见解介于显宗和密宗之间,只是清净观不像密法讲得这么清楚,也没有提供更多的关于光明的修法而已。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心怎么会像明镜台?就是因为心的现象是光明,所以叫做明镜台。我们不能只要空性不要现象、光明,这种观点属于单空。单空是最初步的见解,是最低层次的空性。在八地菩萨的时候,就能现见清净的现象;在成佛的时候,有形有色的世界也不成立,存在的唯有心的本性光明。

目前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尽量地行善断恶,好好修加行,培养出离心和菩提心。出离心和菩提心修完以后,对我们来说,单空还是比较重要。有一种方法叫“以毒攻毒”,以单空也可以推翻我们的很多执著,暂时还是有一定帮助。

今生我们一定要证悟心的本性。证悟以后,就能突破愚昧的层面,更深层次地了解自己,减少我执、烦恼、自私自利与过度的欲望等一切伤害我们的观念。而慈悲心、菩提心、出离心却不但不会受到影响,反而会增长。以后所有的命运、业力等,都完全可以自我掌控。

仅仅靠理论,不可能证悟。还是要脚踏实地去修行,要靠自己去体悟。即使今生没有成佛,没有证得菩萨一地也没关系,只要今生能够证悟,也是很大的收获了。

三、不要舍弃本是心性游舞的分别念

念头本来就是法性的游舞。“游舞”这两个字,在密宗里讲得比较频繁,其含义,也即投射、投影。

游舞的意思,就像一个演员利用各种道具和戏服,表演各种舞蹈或戏剧,一会儿演天人,一会儿演魔鬼,一会儿演平民,一会儿又演皇帝……观众能看到的,只是被道具和衣服包裹的角色,却看不见演员的真面目。这样千变万化的姿态和表演,叫做游舞。

其中的演员,好比是心的本性如来藏;演员饰演的角色,则好比世俗的种种显现。

今天我们能够看见的世界,叫做人间;如果投生到饿鬼道,就变成了饿鬼的身体,看到的也是饿鬼的世界;如果投生为天人,看到的世界,就是天界。饿鬼、天堂、人间三者,是表面的游舞;真正的演员,是心的本性如来藏。内心投射出来的种种世界,叫做游舞。

包括我们所有的念头——贪嗔痴等烦恼、负面情绪,以及慈悲心等正面的念头,都是心的本性如来藏投射出来的现象。无论是善的念头、恶的念头,还是无记的念头,实际上都是心的本性光明如来藏的投影,都是一回事。所以,我们不需要拒绝这些念头。

因为有心的本性如来藏,所以在证悟的时候,可以看到清净的现象。

这里有一个误区,我想可能很多人会被误导,这时候一定要注意。不拒绝现象与念头,都是针对已经证悟,而且证悟境界比较高的人讲的,并不是对初学者讲的。初学者肯定不能不拒绝贪嗔痴,而且一定要知道轮回是痛苦的,不能再堕入轮回,要从轮回中解脱。如果没有这种决心,就等于是没有出离心了。同时,初学者在打坐的时候不能有各种念头,否则无法修禅定;没有禅定,也不能证悟。对没有什么证悟境界的人来说,念头就是禅定的障碍,所以要拒绝念头,要清理、控制杂念,不让它们产生。但对已经证悟的人来说,所有的念头都没有问题。于他们而言,每一个念头都是光明法性或法身,所以不需要拒绝念头。拒绝与否的界线,一定要分清楚,不能一概而论。

密法里讲了很多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但对高境界的人来说,这都是稀松平常的事。

平时,当我们的心里冒出一个念头的时候,要去识别它。其中的识别,要求不是很高,只是立即感觉到了,发现了,也可以叫做识别。这个“识别”有什么用呢?比如,当我们内心产生一种嗔恨心的时候,如果不加识别,它就会慢慢发展壮大,最后有可能升级到打人、骂人的程度;如果能够识别或者观照,初生的嗔恨心就会失去力量,慢慢减弱直至消退。高境界的识别,是指证悟者在冒出一个念头的时候,立即能认识到它的本性。

四、不要舍弃本是智慧之启示的烦恼

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它们是所有烦恼的根源,而这五个烦恼的本质,却是佛的五种智慧。显现在外面,就是五方佛,所以对已经证悟的人来说,贪、嗔、痴、慢、疑实际上是五方佛。当然,对没有证悟的人来说,那就不是五方佛了。这个界线如果不明确,我们一定会走错路。如果没有证悟的人不控制烦恼,让贪、嗔、痴、慢、疑随意生起,就一定会造业,继而堕入地狱等恶道。不拒绝烦恼,不是针对普通人而言的,而是针对证悟者而言的。

我们必须知道,今天我们看到的任何外在事物,包括金钱、权力等,都既不好,也不坏,而是中性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态,决定了对境的好与坏。

比如金钱,有人以为,佛教把金钱视为修行的障碍,其实也不一定。如果善用金钱,可以做很多与解脱有关的善事;如果用金钱去吃喝嫖赌,其果报也十分可怕。金钱本身没有好坏,对待它的态度,决定了金钱的好坏。

同样,当我们没有证悟的时候,烦恼会引起杀盗淫妄等恶业;但如果证悟了,烦恼反而是解脱之因。贪嗔痴究竟是好是坏,是以我们的境界来决定的。

这样的说法,只有密法才有。一般的显宗会告诉我们,贪嗔痴是邪恶的,一定要远离。在我们还没有证悟的时候,显宗讲的完全正确。在此阶段,一定要远离、回避、控制烦恼,否则它一定会让我们受苦,一定会折磨我们。但如果有一天我们证悟了,外在的世界发生了变化,烦恼也会有所变化,不会永远都是邪恶的。

对证悟了一地、二地的菩萨来说,有些时候是念头,有些时候是智慧,还处于半智慧半念头的阶段,八地以上是没有念头的。但在我们这种没有证悟的人眼里,绝大多数念头是负面的,这都是由内心的状态决定的。

现实生活中也可以感觉到,当我们心情愉悦的时候,无论看到任何一个人的面孔,还是看到大自然等任何景象,都和悦安详、魅力无限,让自己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当我们心情烦躁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变得狰狞丑陋、恐怖凶残,更让自己心神焦虑。

《维摩诘所说经》中也讲过:盲人看不见日月的存在,并不表明日月不存在,只是盲人自己的眼睛有问题。同样,世界的本质永远都是清净的,但凡夫却看不到清净的世界。即使看不见,清净却始终存在。

密宗的本尊修法或生起次第修法,就是修清净观。显宗只讲了一部分理论,却没有讲清净的具体修法。只告诉我们修无常、痛苦、无我等四念处,修到菩萨八地的时候,因为心清净了,世界自然就会清净。但这种修法要花很长时间,修法的路途遥远而崎岖。

密法却与此不同,它是直接把自己观想为金刚萨埵或其他本尊,把周边观想为佛的刹土。这些修法非常直接,所以进步比较快。但前提条件是必须让自己的根机与之相配,如果根机跟不上,密法再快也没有用。如果不需要根机相匹配,任何人都可以直接修密法,当初释迦牟尼佛也不会有第一转法轮和第二转法轮,直接就转第三转法轮或者传密法即可。佛陀之所以很晚才转第三次法轮,在圆寂的前一年,才传了《时轮金刚》等密法,其原因也在于此。

五、不要舍弃能增上觉受证悟的妙欲

妙欲,就是物质享受。不用刻意地舍弃物质,也是第三转法轮或密宗的甚深见解。

虽然刚刚开始学佛的时候,过分追求物质,就会忽略精神的提升,一定会影响我们的修行,所以要适当地调整,要少欲知足。但这也是阶段性的,在证悟以后,物质就不再会对修行构成障碍。

当年悉达多太子出家以后,苦行了六年。其间很长时间才喝一滴水,吃一粒米,甚至不吃不喝地修行,修成了四禅八定当中的第四禅,却一直没有成佛,最后身体也十分虚弱。后来,有一位放牧的女孩向悉达多太子供养了乳糜,他喝了乳糜以后,身体得以恢复。太子意识到,不吃不喝地苦行与修四禅八定,都不能让人解脱成佛,必须找到真正的境界,才能获得解脱。悉达多太子于是决定离开当地,去到菩提迦耶,并最终证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

佛陀的这一切示现都说明,佛教徒不需要刻意做苦行僧,也不要太着重四禅八定,这些都不能彻底解决内在的贪嗔痴,这两条路都不能让人解脱。要解脱,需要内在的证悟智慧。没有智慧的苦行,仅仅是让身体白白受折磨而已;没有智慧的内心平静,也只不过像动物的冬眠或者发呆,都是与解脱无关的。解脱成佛需要的是智慧。关于这些道理,密宗里讲过很多。

佛陀住世时期,曾有一个印度国王,他在给释迦牟尼佛供斋的时候告诉佛陀:“如果要我放弃王位、皇后、财富、眷属以及其他的一切去修解脱道,我宁可待在城市里面变成一只狐狸!有没有一种不需要放弃这一切的解脱方法呢?如果有,那我愿意接受这个解脱道。”释迦牟尼佛立即给他示现了密集金刚的坛城,然后给他灌顶传密法。

这些事例都说明,美食、金钱、地位等,并不绝对是解脱的阻碍,对待它们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按照小乘的戒律,比丘托钵化缘的时候,不能看女施主的脸;同样,比丘尼也不能看男施主的脸,只能看着自己的钵盂,到现在也是这样,这都是避免产生贪心的措施。但如果有一天,这些比丘、比丘尼证得了阿罗汉果位,则哪怕有成千上万个英俊貌美的异性去勾引他们,也不会让他们的内心有任何动摇。那时他们的境界,已经完全超越了一切物质与外境的奴役。

律经中讲过,普通比丘尼只要故意接触男人的身体,也会犯根本戒。但女阿罗汉即使遭遇到强奸,也不会犯戒,因为她们已经断除了贪心。

但现在却有很多人以此为幌子,自称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者、瑜伽士、空行母等,宣称自己不需要守戒,不需要断除烦恼,可以随心所欲。引得很多追随者也以此为借口,放弃基础的修行与善法,招摇撞骗、自以为是。

密法有记载,以解脱为借口而造作恶业,比杀盗淫妄与普通的五无间罪还要严重。哪怕造了五无间罪,也不会堕入金刚地狱,而这些人却会堕金刚地狱。

我们万万不能盲目相信这些人的把戏。现在的社会非常混乱,我们要用佛的理论去观察,只有再三观察,觉得完全没有问题以后,才可以相信,这叫做智信。唯物论者批判迷信,佛教更反对迷信。

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是佛菩萨的化身,我们都要去看看他在做什么。如果对方真的是在一心一意地无私奉献,在以爱心帮助众生,那他是不是佛已经根本不重要了,我们完全可以崇拜他。如果一个人自称是活佛,但他的所言所行,却都是为了追求金钱、地位与名声,那他绝对是假的。一个人的身份并不重要,他做的事情才更重要。判断一个人的真假好坏,不是看他怎么说,而是看他怎么做,这是唯一的标准。

特蕾莎修女虽然不是佛教徒,更不是什么活佛,但她的无私爱心,她的所作所为已经证明,她就像一位菩萨再来,值得我们佩服、崇敬与爱戴。

我们不能相信任何神神秘秘的东西,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学会反复地思考。

以上的几个不拒绝,离我们尚有很远的距离。下面讲的这些不拒绝,是针对我们普通人讲的,所以对我们很有帮助。

六、不要舍弃本是善知识的病痛

虽说肉体上的病痛与精神上的痛苦,会给我们带来很不舒服的感受,却可以促使修行进步,提高修行的境界,所以不要拒绝。如果身体健康、心情愉悦,那当然更好,但万一体弱多病、心烦意乱,就需要换一种心态来面对。

现在很多富二代就是最好的例子,从一出生开始,就含着金钥匙,吃穿受用样样齐全,什么都不缺,任何事情都不需要自己去处理,可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长期依赖别人的伺候,长期习惯于物质的丰厚,会滋养出脆弱不堪的个性,继而丧失了承担的勇气。如果有一天遇到一点点意外与打击,就根本没有承受能力。

常言道:苦难是一笔财富。痛苦可以让我们认清轮回的本质,从而生起出离之心。若从未经历任何痛苦,则很容易落入幸福的陷阱,井底之蛙般地沉迷在眼前的小幸福中,不知天高地厚,不问前程归途。

现在有些人,别人劝他念阿弥陀佛,祈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会不屑一顾:我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我现在就在极乐世界!

但今天的幸福,并不一定能延续到明天。很多人在面临突如其来的病痛折磨与精神打击之后,才如梦初醒,彻底改头换面,再也没有过去那种目空一切的口气,乖乖地开始学佛、念佛了。所以,痛苦成了他们扭转人生轨道的最佳机遇。

同时,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本来就有肉体的痛苦,如果精神再去抗拒,不但不能解决痛苦,反而会苦上加苦。若能以开放的心胸接纳痛苦,反而有助于减轻乃至化解痛苦,让我们的心智逐渐增强,在突破痛苦的过程中,修行境界也会慢慢提升。

修行的境界越高,面对痛苦的能力越强。阿罗汉不会有精神上的痛苦,却会有肉体上的痛苦。刀、枪等武器可以对阿罗汉的身体构成伤害,阿罗汉也可以被杀死;在没有食物的时候,阿罗汉也会饿死;生病的时候,也会病死,所以在无间罪当中,就有一条是杀死阿罗汉。而一地菩萨则连任何肉体上的痛苦都不会再有了,无论肉体还是精神,都完全不受任何影响。

佛陀圆寂的时候,身边的弟子当中,只有阿难一个人痛苦万分,其他人都如如不动,甚至还在谈论“现在释迦牟尼佛应该进入了第四禅”“现在应该进入灭定”等等。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圆寂这么大的事情,他们都不痛苦?这不是因为其他人不在乎释迦牟尼佛,而是他们已经断除了痛苦,只有阿难还没有证悟,所以会难过哭泣。

虽说肉体上的痛苦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定力来应对,但要尝试学会接纳精神上的痛苦。

当然,这是针对我们这种人而言的,高境界的修行人已经不需要这些方式了。

七、不要舍弃本是法性鞭策的怨魔

魔障、仇敌的袭击和阻碍,会变成修行的动力,让我们意识到修行的珍贵,从而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修行。如果一辈子都待在风调雨顺的温室里,反而会让我们变得弱不禁风。稍稍遇到一点挫折,不知反思己过,反而怨天尤人:我明明给佛烧了高香,为什么还会不顺利?为什么佛祖不保佑我?然后就开始抱怨他人、抱怨佛陀。

其实,这不是佛不保佑我们。佛如果可以保佑大家不痛苦,可以保佑大家成佛,那六道轮回不会留下一个生命。无比慈悲的佛陀一定不会让我们流转轮回,一定会让我们解脱。但佛陀不是万能的,他不能改变众生的业力,当我们自己业力成熟的时候,佛也没有办法。佛唯一的办法,是事先教育我们:尊重因果,断恶行善,闻思修行,解脱成佛。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准确——“圣者惧因,凡夫畏果”。圣者非常害怕杀盗淫妄,因为他们知道杀盗淫妄一定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凡夫不愿意贫穷、饥渴、生病,却不害怕杀盗淫妄。既然种了罪业的种子,哪怕再畏惧,痛苦的果报也一定会成熟。所以,如果害怕贫穷,害怕生病,就不要造罪。但如《入菩萨行论》所云:“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凡夫的行为,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所以,我们的所有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

八、不要舍弃本是悉地的应运而生之事

自然而然所得的财富源于前世的福报,让我们无须辛辛苦苦地打工、做生意,却能自然而然聚集很多钱财。有人认为,使用这些钱会折福报,其实也不是。如果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赚得的钱,那一定会折福报,但自然而然所得的财产,则不需要拒绝。

九、不要舍弃作为智慧道梯的方便道

修行的方法很多,中观是以逻辑思维来证明空性,并长期串习;一般的密法,是依靠气脉明点的修法来证悟空性;大圆满则是修直断、顿超等修法来证悟空性。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不要拒绝,因为任何方法都能殊途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佛陀也讲过,就像牛车、马车、羊车行走的速度各不相同一样,八万四千法门千差万别,学佛的方式各有千秋,修行的速度快慢各异,但目的地只有一个。

虽然我们不一定要用所有的方法,但至少应该不排斥、不诽谤、不拒绝。

十、不要舍弃能身体力行的一切法行

因为我们是初学者,对我们来说,任何善事和功德,都非常重要。只要身体和语言能够担当和胜任,都不要拒绝。有了这些功德善法的力量,才能支撑我们走向解脱。无论是语言能够承受的念咒、念经、讲经说法等,还是身体能够承受的磕头、修曼扎、当义工等,都不要拒绝。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有了这样的心态,就随时随地能做很多善事。比如,看到公路上有一个垃圾,便以清净心或利他心把垃圾放到垃圾桶里;下雨的时候,发现有些小虫子、小蚂蚁快被淹死了,就赶快把他们移到安全的地方。这是每个人顺手都可以做到的功德,但我们很多时候却忽略了这些触手可及的功德,把自己的着眼点,放在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上面。试想,“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不从微不足道的善事做起,又怎能担负起普度众生的大业?所以,凡是对众生、对社会有利的事情,哪怕微乎其微,都不要拒绝。

但发心的程度,也不要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比如,发心今年既要念完五十万金刚萨埵,又要念完一百万观音心咒,还有各种各样的功课;生病的人却要发愿磕若干长头等,最后却无法完成,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的语言和身体承受不了。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才是理智的行为。

十一、不要舍弃尽微薄之力也利他的意乐

虽然我们目前利他的能力非常微弱,却应该胸怀远大志向,不要妄自菲薄,不要总是说“我连自己都度不了,还度什么众生”等等。虽然我们的现状与发心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但只要有这个心,差距会越来越小。我们千万不要拒绝利益众生、让天下所有生命成佛的伟大发心。这种发心,是全世界无与伦比的思想,只要有了这样的发心,哪怕再难,也总有一天可以实现。

当然,要实现这一远大理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了这个心,就能马到成功。

第五,人生十一项不拒绝

十一项不拒绝当中的前几项,是较高级别的境界,不是人人都可以对照而行的,此处讲清楚,以免误导读者。

一、不要舍弃利他根本的悲心

因为慈悲心是饶益众生最基本的条件,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修慈悲心,不能轻言放弃。一旦没有慈悲心,就丧失了饶益众生的动力,以致无法进入大乘佛教之门。

二、不要舍弃本是心之自光的现象

在讲不舍弃或不拒绝现象之前,大家首先要了解世俗谛和胜义谛。《慧灯之光》中的《二谛》一文,就专讲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区别,大家可以参阅。

什么是世俗谛呢?

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物质世界或精神世界,佛教称之为世俗谛。无论是动物、人类或其他生命,其感官所获得的信息与结论,比如眼睛所看到的光,耳朵听到的声波等,都叫做世俗,也叫做现象。在第一转法轮和第二转法轮中所讲的“现象”,就是这个世俗谛。

“谛”的意思,是指真实。眼耳鼻舌身所感觉到的世界,都不会超越五种感官的感受及其组合。组合这些感受的作者,是我们的第六意识。

虽然佛教认为万法由心造,但佛教并不是唯心主义。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物质和精神都存在。

什么是胜义谛呢?

不是凡夫感官的结论,而是佛的智慧行境。

现在通过高科技,我们已经知道,有些动物与人类所看到的世界不同。自以为是高等动物的人类,也只能看到光谱上很小一部分的光,绝大多数的光,我们的眼睛无法感知,但它们却一直存在着。

所以,世界是什么样,取决于我们的感官,而并不是由它的本质来决定。我们的感官是这样,所以看到的世界也是这样。当感官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世界也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乘佛教告诉我们:世界是痛苦的、变化无常的、靠不住的。看得到、摸得着的宏观世界并不存在,而微观的基本物质单位却是存在的,这比较接近于经典物理学的观点。

大乘显宗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感官看来,世界非常真实,但实际上它却是不真实的虚幻世界。这个虚幻的世界同时也是痛苦且变化无常的,但它的本质,却是虚幻的。如《金刚经》最后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就像做梦,对做梦的人来说,梦境中的景象非常真实,与现实生活完全没有区别,但实际上却是虚幻的。如果一直在梦里,就无法否定它的真实性。只有梦醒之后,才知道虚幻的本质。

大乘佛教第二转法轮特别重视空性,而不太强调现象。因为它所讲的现象本身是虚幻的、靠不住的,所以不必重视。藏传佛教将第三转法轮的主要内容称为他空中观,实际上就是汉传佛教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或者佛性。佛性有两种:光明的部分,叫做“现象”;空性的部分,就是本质。禅宗讲的佛性,实际上就是胜义谛。因为佛陀三次转法轮的层次或高度不一样,所以对“现象”的理解也不一样,第三转法轮和密法的现象中,包含了如来藏与坛城。

此处讲的舍弃现象,是站在密宗或第三转法轮的立场上讲的。密法认为,我们根本没有看到世界的真实相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也永远无法感知世界的真正面目。

就像用一个落后、淘汰的天文望远镜,无法识别宇宙最深层次的现象一样,我们的肉眼,无法感知高速运动的物体,无法看到不可见光;我们的耳朵,无法听到过高或过低的声波……我们的感官,实在是太落后了。

密法告诉我们:世界的真实面目,唯有八地以上的菩萨与佛才能看到。以我们的感官来看,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但佛或八地以上菩萨所感知到的真实世界,就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清净胜妙,被称为佛的坛城。所以,我们不必排斥和舍弃现象,虽然它看似痛苦不堪、变化多端,实际上它已经超越了痛苦、变化、无常的领域。

大家可以看看《维摩诘所说经》的第一品《佛国品》,虽然这是显宗的佛经,但对世界的清净本质表述得一清二楚。我在《慧灯之光》某些文章里面也曾引用了《维摩诘所说经》中的有关章节,大家也可以略做参考。

现象是心的投影,这个世界是我们的内心投射出来的现象。现象和空性,是同一物质的两面,我们不能欢迎一者而排斥另一者,不能走到空的极端。现象之所以看似不清净,不是现象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感官有问题。如果我们的感官可以提升到佛的级别,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与众生,还会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么不清净吗?不可能。

当然,小乘佛教永远不会这么认为。小乘佛教认为,这个世界永远都是痛苦、无常的。一般的大乘显宗也不喜欢这个世界的现象,也认为这个世界是无常痛苦的。

但密法认为,要解决外境不清净的问题,不是到外面去解决,而在于内在的修行。心清净了,投射出来的现象自然会清净,这是密宗见解之精髓。

很多密宗修法会让我们把自己观想为某一尊佛或菩萨。以我们现在的观点会认为,怎么能把自己观想为佛呢?我应该观想佛在自己前面,自己向佛磕头、供养才对啊!

但实际上我们就是佛,把自己观想为释迦牟尼佛、金刚萨埵或某一尊佛菩萨根本不过分,完全符合事实。所以,学密法的人,必须要有较高的见解与承受力,否则很难接受如此高的境界。有些人之所以诽谤密法,原因也在于此。

从藏传佛教的角度来讲,大乘显宗也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普通显宗,只讲空性,不强调佛性、如来藏、光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等佛经就属于这一类的经典;而另外一个更高级别的显宗,则以第三转法轮的经典为主,《大涅槃经》《楞伽经》就属于这类佛经,这些佛经中虽然也讲空性,但强调的是佛性。

禅宗就非常重视修佛性。当然,禅宗也讲空性,六祖惠能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就是在讲空性,但佛性、明心见性讲得更多。禅宗虽然属于显宗,但与普通显宗不一样。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德麦彭仁波切认为:三转法轮经典属于半显半密,其见解介于显宗和密宗之间,只是清净观不像密法讲得这么清楚,也没有提供更多的关于光明的修法而已。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心怎么会像明镜台?就是因为心的现象是光明,所以叫做明镜台。我们不能只要空性不要现象、光明,这种观点属于单空。单空是最初步的见解,是最低层次的空性。在八地菩萨的时候,就能现见清净的现象;在成佛的时候,有形有色的世界也不成立,存在的唯有心的本性光明。

目前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尽量地行善断恶,好好修加行,培养出离心和菩提心。出离心和菩提心修完以后,对我们来说,单空还是比较重要。有一种方法叫“以毒攻毒”,以单空也可以推翻我们的很多执著,暂时还是有一定帮助。

今生我们一定要证悟心的本性。证悟以后,就能突破愚昧的层面,更深层次地了解自己,减少我执、烦恼、自私自利与过度的欲望等一切伤害我们的观念。而慈悲心、菩提心、出离心却不但不会受到影响,反而会增长。以后所有的命运、业力等,都完全可以自我掌控。

仅仅靠理论,不可能证悟。还是要脚踏实地去修行,要靠自己去体悟。即使今生没有成佛,没有证得菩萨一地也没关系,只要今生能够证悟,也是很大的收获了。

三、不要舍弃本是心性游舞的分别念

念头本来就是法性的游舞。“游舞”这两个字,在密宗里讲得比较频繁,其含义,也即投射、投影。

游舞的意思,就像一个演员利用各种道具和戏服,表演各种舞蹈或戏剧,一会儿演天人,一会儿演魔鬼,一会儿演平民,一会儿又演皇帝……观众能看到的,只是被道具和衣服包裹的角色,却看不见演员的真面目。这样千变万化的姿态和表演,叫做游舞。

其中的演员,好比是心的本性如来藏;演员饰演的角色,则好比世俗的种种显现。

今天我们能够看见的世界,叫做人间;如果投生到饿鬼道,就变成了饿鬼的身体,看到的也是饿鬼的世界;如果投生为天人,看到的世界,就是天界。饿鬼、天堂、人间三者,是表面的游舞;真正的演员,是心的本性如来藏。内心投射出来的种种世界,叫做游舞。

包括我们所有的念头——贪嗔痴等烦恼、负面情绪,以及慈悲心等正面的念头,都是心的本性如来藏投射出来的现象。无论是善的念头、恶的念头,还是无记的念头,实际上都是心的本性光明如来藏的投影,都是一回事。所以,我们不需要拒绝这些念头。

因为有心的本性如来藏,所以在证悟的时候,可以看到清净的现象。

这里有一个误区,我想可能很多人会被误导,这时候一定要注意。不拒绝现象与念头,都是针对已经证悟,而且证悟境界比较高的人讲的,并不是对初学者讲的。初学者肯定不能不拒绝贪嗔痴,而且一定要知道轮回是痛苦的,不能再堕入轮回,要从轮回中解脱。如果没有这种决心,就等于是没有出离心了。同时,初学者在打坐的时候不能有各种念头,否则无法修禅定;没有禅定,也不能证悟。对没有什么证悟境界的人来说,念头就是禅定的障碍,所以要拒绝念头,要清理、控制杂念,不让它们产生。但对已经证悟的人来说,所有的念头都没有问题。于他们而言,每一个念头都是光明法性或法身,所以不需要拒绝念头。拒绝与否的界线,一定要分清楚,不能一概而论。

密法里讲了很多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但对高境界的人来说,这都是稀松平常的事。

平时,当我们的心里冒出一个念头的时候,要去识别它。其中的识别,要求不是很高,只是立即感觉到了,发现了,也可以叫做识别。这个“识别”有什么用呢?比如,当我们内心产生一种嗔恨心的时候,如果不加识别,它就会慢慢发展壮大,最后有可能升级到打人、骂人的程度;如果能够识别或者观照,初生的嗔恨心就会失去力量,慢慢减弱直至消退。高境界的识别,是指证悟者在冒出一个念头的时候,立即能认识到它的本性。

四、不要舍弃本是智慧之启示的烦恼

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它们是所有烦恼的根源,而这五个烦恼的本质,却是佛的五种智慧。显现在外面,就是五方佛,所以对已经证悟的人来说,贪、嗔、痴、慢、疑实际上是五方佛。当然,对没有证悟的人来说,那就不是五方佛了。这个界线如果不明确,我们一定会走错路。如果没有证悟的人不控制烦恼,让贪、嗔、痴、慢、疑随意生起,就一定会造业,继而堕入地狱等恶道。不拒绝烦恼,不是针对普通人而言的,而是针对证悟者而言的。

我们必须知道,今天我们看到的任何外在事物,包括金钱、权力等,都既不好,也不坏,而是中性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态,决定了对境的好与坏。

比如金钱,有人以为,佛教把金钱视为修行的障碍,其实也不一定。如果善用金钱,可以做很多与解脱有关的善事;如果用金钱去吃喝嫖赌,其果报也十分可怕。金钱本身没有好坏,对待它的态度,决定了金钱的好坏。

同样,当我们没有证悟的时候,烦恼会引起杀盗淫妄等恶业;但如果证悟了,烦恼反而是解脱之因。贪嗔痴究竟是好是坏,是以我们的境界来决定的。

这样的说法,只有密法才有。一般的显宗会告诉我们,贪嗔痴是邪恶的,一定要远离。在我们还没有证悟的时候,显宗讲的完全正确。在此阶段,一定要远离、回避、控制烦恼,否则它一定会让我们受苦,一定会折磨我们。但如果有一天我们证悟了,外在的世界发生了变化,烦恼也会有所变化,不会永远都是邪恶的。

对证悟了一地、二地的菩萨来说,有些时候是念头,有些时候是智慧,还处于半智慧半念头的阶段,八地以上是没有念头的。但在我们这种没有证悟的人眼里,绝大多数念头是负面的,这都是由内心的状态决定的。

现实生活中也可以感觉到,当我们心情愉悦的时候,无论看到任何一个人的面孔,还是看到大自然等任何景象,都和悦安详、魅力无限,让自己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当我们心情烦躁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变得狰狞丑陋、恐怖凶残,更让自己心神焦虑。

《维摩诘所说经》中也讲过:盲人看不见日月的存在,并不表明日月不存在,只是盲人自己的眼睛有问题。同样,世界的本质永远都是清净的,但凡夫却看不到清净的世界。即使看不见,清净却始终存在。

密宗的本尊修法或生起次第修法,就是修清净观。显宗只讲了一部分理论,却没有讲清净的具体修法。只告诉我们修无常、痛苦、无我等四念处,修到菩萨八地的时候,因为心清净了,世界自然就会清净。但这种修法要花很长时间,修法的路途遥远而崎岖。

密法却与此不同,它是直接把自己观想为金刚萨埵或其他本尊,把周边观想为佛的刹土。这些修法非常直接,所以进步比较快。但前提条件是必须让自己的根机与之相配,如果根机跟不上,密法再快也没有用。如果不需要根机相匹配,任何人都可以直接修密法,当初释迦牟尼佛也不会有第一转法轮和第二转法轮,直接就转第三转法轮或者传密法即可。佛陀之所以很晚才转第三次法轮,在圆寂的前一年,才传了《时轮金刚》等密法,其原因也在于此。

五、不要舍弃能增上觉受证悟的妙欲

妙欲,就是物质享受。不用刻意地舍弃物质,也是第三转法轮或密宗的甚深见解。

虽然刚刚开始学佛的时候,过分追求物质,就会忽略精神的提升,一定会影响我们的修行,所以要适当地调整,要少欲知足。但这也是阶段性的,在证悟以后,物质就不再会对修行构成障碍。

当年悉达多太子出家以后,苦行了六年。其间很长时间才喝一滴水,吃一粒米,甚至不吃不喝地修行,修成了四禅八定当中的第四禅,却一直没有成佛,最后身体也十分虚弱。后来,有一位放牧的女孩向悉达多太子供养了乳糜,他喝了乳糜以后,身体得以恢复。太子意识到,不吃不喝地苦行与修四禅八定,都不能让人解脱成佛,必须找到真正的境界,才能获得解脱。悉达多太子于是决定离开当地,去到菩提迦耶,并最终证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

佛陀的这一切示现都说明,佛教徒不需要刻意做苦行僧,也不要太着重四禅八定,这些都不能彻底解决内在的贪嗔痴,这两条路都不能让人解脱。要解脱,需要内在的证悟智慧。没有智慧的苦行,仅仅是让身体白白受折磨而已;没有智慧的内心平静,也只不过像动物的冬眠或者发呆,都是与解脱无关的。解脱成佛需要的是智慧。关于这些道理,密宗里讲过很多。

佛陀住世时期,曾有一个印度国王,他在给释迦牟尼佛供斋的时候告诉佛陀:“如果要我放弃王位、皇后、财富、眷属以及其他的一切去修解脱道,我宁可待在城市里面变成一只狐狸!有没有一种不需要放弃这一切的解脱方法呢?如果有,那我愿意接受这个解脱道。”释迦牟尼佛立即给他示现了密集金刚的坛城,然后给他灌顶传密法。

这些事例都说明,美食、金钱、地位等,并不绝对是解脱的阻碍,对待它们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按照小乘的戒律,比丘托钵化缘的时候,不能看女施主的脸;同样,比丘尼也不能看男施主的脸,只能看着自己的钵盂,到现在也是这样,这都是避免产生贪心的措施。但如果有一天,这些比丘、比丘尼证得了阿罗汉果位,则哪怕有成千上万个英俊貌美的异性去勾引他们,也不会让他们的内心有任何动摇。那时他们的境界,已经完全超越了一切物质与外境的奴役。

律经中讲过,普通比丘尼只要故意接触男人的身体,也会犯根本戒。但女阿罗汉即使遭遇到强奸,也不会犯戒,因为她们已经断除了贪心。

但现在却有很多人以此为幌子,自称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者、瑜伽士、空行母等,宣称自己不需要守戒,不需要断除烦恼,可以随心所欲。引得很多追随者也以此为借口,放弃基础的修行与善法,招摇撞骗、自以为是。

密法有记载,以解脱为借口而造作恶业,比杀盗淫妄与普通的五无间罪还要严重。哪怕造了五无间罪,也不会堕入金刚地狱,而这些人却会堕金刚地狱。

我们万万不能盲目相信这些人的把戏。现在的社会非常混乱,我们要用佛的理论去观察,只有再三观察,觉得完全没有问题以后,才可以相信,这叫做智信。唯物论者批判迷信,佛教更反对迷信。

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是佛菩萨的化身,我们都要去看看他在做什么。如果对方真的是在一心一意地无私奉献,在以爱心帮助众生,那他是不是佛已经根本不重要了,我们完全可以崇拜他。如果一个人自称是活佛,但他的所言所行,却都是为了追求金钱、地位与名声,那他绝对是假的。一个人的身份并不重要,他做的事情才更重要。判断一个人的真假好坏,不是看他怎么说,而是看他怎么做,这是唯一的标准。

特蕾莎修女虽然不是佛教徒,更不是什么活佛,但她的无私爱心,她的所作所为已经证明,她就像一位菩萨再来,值得我们佩服、崇敬与爱戴。

我们不能相信任何神神秘秘的东西,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学会反复地思考。

以上的几个不拒绝,离我们尚有很远的距离。下面讲的这些不拒绝,是针对我们普通人讲的,所以对我们很有帮助。

六、不要舍弃本是善知识的病痛

虽说肉体上的病痛与精神上的痛苦,会给我们带来很不舒服的感受,却可以促使修行进步,提高修行的境界,所以不要拒绝。如果身体健康、心情愉悦,那当然更好,但万一体弱多病、心烦意乱,就需要换一种心态来面对。

现在很多富二代就是最好的例子,从一出生开始,就含着金钥匙,吃穿受用样样齐全,什么都不缺,任何事情都不需要自己去处理,可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长期依赖别人的伺候,长期习惯于物质的丰厚,会滋养出脆弱不堪的个性,继而丧失了承担的勇气。如果有一天遇到一点点意外与打击,就根本没有承受能力。

常言道:苦难是一笔财富。痛苦可以让我们认清轮回的本质,从而生起出离之心。若从未经历任何痛苦,则很容易落入幸福的陷阱,井底之蛙般地沉迷在眼前的小幸福中,不知天高地厚,不问前程归途。

现在有些人,别人劝他念阿弥陀佛,祈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会不屑一顾:我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我现在就在极乐世界!

但今天的幸福,并不一定能延续到明天。很多人在面临突如其来的病痛折磨与精神打击之后,才如梦初醒,彻底改头换面,再也没有过去那种目空一切的口气,乖乖地开始学佛、念佛了。所以,痛苦成了他们扭转人生轨道的最佳机遇。

同时,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本来就有肉体的痛苦,如果精神再去抗拒,不但不能解决痛苦,反而会苦上加苦。若能以开放的心胸接纳痛苦,反而有助于减轻乃至化解痛苦,让我们的心智逐渐增强,在突破痛苦的过程中,修行境界也会慢慢提升。

修行的境界越高,面对痛苦的能力越强。阿罗汉不会有精神上的痛苦,却会有肉体上的痛苦。刀、枪等武器可以对阿罗汉的身体构成伤害,阿罗汉也可以被杀死;在没有食物的时候,阿罗汉也会饿死;生病的时候,也会病死,所以在无间罪当中,就有一条是杀死阿罗汉。而一地菩萨则连任何肉体上的痛苦都不会再有了,无论肉体还是精神,都完全不受任何影响。

佛陀圆寂的时候,身边的弟子当中,只有阿难一个人痛苦万分,其他人都如如不动,甚至还在谈论“现在释迦牟尼佛应该进入了第四禅”“现在应该进入灭定”等等。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圆寂这么大的事情,他们都不痛苦?这不是因为其他人不在乎释迦牟尼佛,而是他们已经断除了痛苦,只有阿难还没有证悟,所以会难过哭泣。

虽说肉体上的痛苦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定力来应对,但要尝试学会接纳精神上的痛苦。

当然,这是针对我们这种人而言的,高境界的修行人已经不需要这些方式了。

七、不要舍弃本是法性鞭策的怨魔

魔障、仇敌的袭击和阻碍,会变成修行的动力,让我们意识到修行的珍贵,从而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修行。如果一辈子都待在风调雨顺的温室里,反而会让我们变得弱不禁风。稍稍遇到一点挫折,不知反思己过,反而怨天尤人:我明明给佛烧了高香,为什么还会不顺利?为什么佛祖不保佑我?然后就开始抱怨他人、抱怨佛陀。

其实,这不是佛不保佑我们。佛如果可以保佑大家不痛苦,可以保佑大家成佛,那六道轮回不会留下一个生命。无比慈悲的佛陀一定不会让我们流转轮回,一定会让我们解脱。但佛陀不是万能的,他不能改变众生的业力,当我们自己业力成熟的时候,佛也没有办法。佛唯一的办法,是事先教育我们:尊重因果,断恶行善,闻思修行,解脱成佛。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准确——“圣者惧因,凡夫畏果”。圣者非常害怕杀盗淫妄,因为他们知道杀盗淫妄一定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凡夫不愿意贫穷、饥渴、生病,却不害怕杀盗淫妄。既然种了罪业的种子,哪怕再畏惧,痛苦的果报也一定会成熟。所以,如果害怕贫穷,害怕生病,就不要造罪。但如《入菩萨行论》所云:“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凡夫的行为,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所以,我们的所有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

八、不要舍弃本是悉地的应运而生之事

自然而然所得的财富源于前世的福报,让我们无须辛辛苦苦地打工、做生意,却能自然而然聚集很多钱财。有人认为,使用这些钱会折福报,其实也不是。如果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赚得的钱,那一定会折福报,但自然而然所得的财产,则不需要拒绝。

九、不要舍弃作为智慧道梯的方便道

修行的方法很多,中观是以逻辑思维来证明空性,并长期串习;一般的密法,是依靠气脉明点的修法来证悟空性;大圆满则是修直断、顿超等修法来证悟空性。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不要拒绝,因为任何方法都能殊途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佛陀也讲过,就像牛车、马车、羊车行走的速度各不相同一样,八万四千法门千差万别,学佛的方式各有千秋,修行的速度快慢各异,但目的地只有一个。

虽然我们不一定要用所有的方法,但至少应该不排斥、不诽谤、不拒绝。

十、不要舍弃能身体力行的一切法行

因为我们是初学者,对我们来说,任何善事和功德,都非常重要。只要身体和语言能够担当和胜任,都不要拒绝。有了这些功德善法的力量,才能支撑我们走向解脱。无论是语言能够承受的念咒、念经、讲经说法等,还是身体能够承受的磕头、修曼扎、当义工等,都不要拒绝。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有了这样的心态,就随时随地能做很多善事。比如,看到公路上有一个垃圾,便以清净心或利他心把垃圾放到垃圾桶里;下雨的时候,发现有些小虫子、小蚂蚁快被淹死了,就赶快把他们移到安全的地方。这是每个人顺手都可以做到的功德,但我们很多时候却忽略了这些触手可及的功德,把自己的着眼点,放在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上面。试想,“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不从微不足道的善事做起,又怎能担负起普度众生的大业?所以,凡是对众生、对社会有利的事情,哪怕微乎其微,都不要拒绝。

但发心的程度,也不要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比如,发心今年既要念完五十万金刚萨埵,又要念完一百万观音心咒,还有各种各样的功课;生病的人却要发愿磕若干长头等,最后却无法完成,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的语言和身体承受不了。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才是理智的行为。

十一、不要舍弃尽微薄之力也利他的意乐

虽然我们目前利他的能力非常微弱,却应该胸怀远大志向,不要妄自菲薄,不要总是说“我连自己都度不了,还度什么众生”等等。虽然我们的现状与发心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但只要有这个心,差距会越来越小。我们千万不要拒绝利益众生、让天下所有生命成佛的伟大发心。这种发心,是全世界无与伦比的思想,只要有了这样的发心,哪怕再难,也总有一天可以实现。

当然,要实现这一远大理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了这个心,就能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