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自明有多层含义,明心见性叫做自知自明;生活当中自己想什么自己很清楚,也叫做自知自明。在禅定的状态中,一方面在修禅,另一方面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可以自我监视,看自己有没有安住在修行的境界当中,有没有走神,也叫做自知自明。实际上是它自己监视自己,没有其他的第二意识来监视,否则就有两种意识,就变成两个人了,这是不可能的。
现在很多人会说,打坐的时候心静不下来,甚至觉得比没有修行之前还更糟糕,故而为此苦恼忧愁。其实这都是很正常的,不是杂念变得更多,只是之前没有发现而已。我们的意识刚刚开始接受这些训练,不可能马上见效,必须要下功夫,要用功,要有耐心,要坚持,要突破难关。
除了禅定的调整方式以外,还有几种行为上的有助于禅修的方式。比如,念咒容易散乱,就不要发出声音,或者声音小一点,衣服厚一点,室内温度高一点,光线暗一点。有些寺院的禅房光线非常暗,太暗了还是不好,应该有一个可以根据心境调节的光线。比如,禅房有可以伸缩开闭的窗帘,可以随时调节室内亮度。观看唐卡时,如果眼睛往前看或往高处看,就容易走神,注意力无法集中。如果让眼睛处于半闭的状态,不是完全闭着眼睛,而是半睁半闭,往鼻尖看,不往高处或前面看,就可以收摄自心,回归平静,因为内心的走神与视觉有着一定的关系。
凡是修禅的人,都需要九住心中一系列的安住方法,来护持、保任禅定状态,这就是正念。正念的意思就是,在修无常的时候,能很清晰地忆念或感受无常,并不离开这种感受。正知的意思,是指在走神的时候,能够立即发现,并把心拉回来继续专注。
“禅修”一词,可以覆盖所有的修行。从小乘佛教的四念处,到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外加行,再到密宗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都叫做禅修。
什么叫做稳固呢?就是在进入修行状态时,哪怕周围人声鼎沸、噪声不断,也不太受影响,同时也不受世俗名利的动摇,基本上能保持自己的状态,这时候修行就相对比较稳固了。之后,我们就可以将修行的感觉,运用在工作、生活当中,最后让修行与生活彻底相融,修行就是生活,生活也是修行。
在修行之初,我们的定力很差,很容易受到外来干扰的影响,此时依止静处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要辞去工作、离开家庭,到山里去出家,而应设法在城市里找一个相对来说闹中取静的地方,每天腾出一些时间,把自己封闭起来修行。
证悟空性也是这样,在修了一段时间以后,能发自内心地体会到一切都是虚幻、空性,无论是外在的物质,还是内在的精神,都虚无不实。这种感受不是来自于文字或推理,而是切身的体悟,此时至少在短时间内不要做别的功课,要尽力培植这种千载难逢的感觉,把能用的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修行当中,抓住这得之不易的机会,千万不要让它消失。
在修了一段时间以后,开始有一点点与过去不一样的感受,比如感恩心不再是勉强、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能发自内心地将天下所有的众生当作自己的父母。就像黎明前的曙光一样,能感受到菩提心苗头的萌生,此时一定要抓紧时机培养、灌溉,让它快速成长。若此时放弃修持菩提心,转而去做其他事情,就有可能前功尽弃,而让得之不易的菩提心慢慢淡化。
没有任何法门不需要精进用功,可以守株待兔地混一混便坐享其成。要记住,即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没有什么感受,也一定要坚持不懈,这样成功才会向我们招手。
若能适当地调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就有机会过上开心、幸福的生活。一方面可以修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幸福且有意义地生活,同时还可以帮助别的生命。
判定上师的好坏,不是以外表、名气来判断,更不是以财产和社会地位来判断,而是要看对方是否具备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最低的限度,是要有标准的世俗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