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实修之十法

一、进入佛门后不要再步入世法群体,而要如法实修

学佛、皈依、发心之初,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所有的世俗观念,但要尽量通过闻、思、修、行往解脱的路上走,不要再回头进入轮回。

放下世俗,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可以先放下一部分,比如放下虚荣心。现代人之所以活得辛苦,不是因为物质的缺乏,就是因为虚荣心。仅仅满足肉体的需求并不难,因为肉体对物质的需求很有限,不会无限膨胀。但精神对物质的需求,却是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为了满足虚荣心,我们不择手段、不计代价,愚蠢地付出了一切,最终却一无所有。

虽然在某些特殊场合,或为了完成某件事情,可能需要一点点虚荣。但很多大可不必的虚荣、攀比和炫耀,却会让我们穿上永不停歇的红舞鞋,既会耗费我们毕生的精力,还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痛苦。所以,适当地放下虚荣心,是通往幸福前程的必经之路。虚荣心降低一点,我们就可以轻松一点,多腾出一些时间来修行、学习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很多人会说,道理我都知道,但我做不到啊!

是呀,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没有修行。虚荣心在我们心里,已经盘踞了多生累劫,要放下当然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修外加行,就可以放下虚荣心。当我们深深体会到人身的宝贵、生命的价值、死亡的无常以后,就再也不愿意为了虚荣心而付出太多时间。修了轮回痛苦与因果不虚以后,就能知道自己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这样一来,就可以与虚荣心一刀两断。

二、远离故土后不要再于他乡安家,而要无贪实修

远离家乡,到寂静地去修行的人,不要以在新的地方修房子等来满足虚荣。

既然已经放弃工作与家庭,远离家乡,前往寺院等寂静地去实修,就要全力以赴地闻思修,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修房子等追求享乐的事情上,否则一开始就不必离开城市。

三、依止殊胜上师后要断除我慢,而依教实修

依止善知识以后,首先要放下傲慢心,然后按照上师的教言一步步地学修。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为了正确地学习和修行。

傲慢的山顶,留不住功德的清泉。傲慢心是发菩提心与证悟的最大阻碍。作为佛陀的后学者,我们应放下世间的身份、地位,放下傲慢心。不能因为自己是领导、是高知,就放不下面子,不愿磕头,不想念咒,认为只有没文化的人才会念阿弥陀佛,这样永远无法证悟空性。

在佛教团体中,我们无需知道别人的身份地位,这样也可以防止傲慢心的生起。无论是妇孺皆知的巨星,重权在握的高官,学富五车的学者,还是富可敌国的大亨,如果真正想解脱,首先要忘掉自己的世间辉煌,低调内敛地进入课堂,谦虚谨慎地从头学起。在消灭贪嗔痴,生起无上智的道路上,世俗的荣誉一文不值。

历代上师们在培养弟子的时候,会通过各种方式去折磨有培养价值、将来堪负弘法利生重任的弟子。表面上看起来很残忍,实际上是为了打破他们的傲慢心,让他们堪为法器,增上修行的功德。但对一般的弟子,就会用大众化的普通方式,让大家好好学习,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可以了。

四、潜心闻思后不要空口虚谈,而要解义实修

超越闻思阶段以后,应立即去修行。

闻思固然非常重要,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不能把一辈子的精力,都投入到闻思当中。现在有些佛教徒在学五部大论,这本来非常好,但每个人的时间都非常有限,如果不实修,就永远都是纸上谈兵,只懂得道理,行为上却力不从心。夸夸其谈,却从不付诸实践,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法油子。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烦恼和压力。如果学了很长时间,却没有解决压力、痛苦或焦虑,很多人就会对佛法丧失兴趣,并从学佛的队伍中退失。

闻思需要多长时间呢?就像做饭和吃饭,做完一顿的分量,吃完以后再去做。如果一下子做了很多饭菜,吃不完就会变质、浪费,最好现吃现做。修行也是一样,最好现学现修。修人身难得的时候,当所有的思维方法都了然于心以后,此阶段的闻思就已经到位了。等到修寿命无常的时候,再继续闻思,之后继续修行。就这样一步步交替学修,才是最好的修行方式。

五、相续中显现证悟后不要放任自流,而要无散乱实修

初步开悟以后,必须认真修行。

在没有开悟的时候,大家都很期待开悟,然而,当我们对空性、光明、明心见性稍稍有一点体悟的时候,反而开始懈怠。

很多人对证悟的理解不是很准确,以为证悟就是成佛,可以万事大吉。其实,除了极少数根机上乘的人会在特殊情况下一证悟就直接成佛或证悟菩萨一地以外,普通人初步的证悟不但不是成佛,连菩萨一地都没有证得,只能算是加行道。从禅定的角度来讲,还不一定能达到加行道的水平。

初步证悟不是很难,但这种证悟还不稳定,证悟以后还任重而道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加努力地用功,否则证悟的境界有可能完全退失。尤其是没有修加行的人,由于基础不扎实,根基不牢固,即使偶尔少数人修寂止或正行开悟了,也可能功亏一篑。

很多处于加行阶段的修行人就是这样,虽然在出离心、菩提心方面有一些体会和进步,但因为还没有证悟,不知道空性是什么,所以许多烦恼无法解决。在面对破产、离婚、失恋等意外的时候,仅仅依靠出离心和世俗菩提心,效果不会太明显。

即使在刚刚证悟的时候,修行的力量仍然比较薄弱。此时面对生活当中的巨大痛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随着证悟境界的逐步提升,就可以在生起一个痛苦念头的时候,立即在第二刹那间把它化解。此时痛苦已经无法在自己心里立足,我们已经可以轻松自如地解决各种问题,不再像以前一样脆弱不堪,开始变得坚强自在,不由得法喜充满。

如果再乘胜追击,进一步加强修行的力度,修行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强。此时就可以把自己体悟空性的方法告诉其他人,让其他人也通过这种方法去证悟。因为感觉到有了把握,已经稳操胜券,所以怡然自得。

此时虽然不是菩萨一地,但因为发现自己有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已经接近于菩萨一地,所以会更加精进地修行。

修到菩萨一地的时候,叫做极喜地——发现自己已经证悟了空性,从此再也不会因为杀盗淫妄之业与贪嗔痴烦恼而流转轮回,达到了饶益自己的目的,所以喜不可言,这是自利的角度。同时,因为发现自己真正有了度化众生的力量,就可以将这种方法告诉大家,让其他人也依此而脱离轮回痛苦。此时,度化众生不再是虚无的口号与心愿,所以更是欢天喜地,这是利他的角度。

问题出在开悟之初,此时的证悟还非常模糊,还不能得心应手地化解痛苦,如果不持续修行,就会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所以,证悟以后要继续打坐,祈祷上师三宝,积累更多资粮,阅读大圆满的书籍,精进地修持上师瑜伽,这样证悟境界会从模糊到清晰,直至手到擒来。

人类大多数的痛苦,来自于精神。解决精神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证悟的智慧。修各种禅定,只能暂时减少一点痛苦,却治标不治本,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如果要根治痛苦,唯有智慧。

没有智慧的禅定,就像动物的冬眠或发呆,不能解决生死问题,我们不要追求这些感受。即使有一些特殊的喜悦感受,也只是感受而已。这个感受叫做禅悦,外道修行人就喜欢追求这种感受。但这只是五蕴当中受蕴的一部分,不能让我们照见心的本性,所以没有用。佛教徒修禅定,不是为了这种感受,而是要断除所有的烦恼,最后解脱成佛。

有人会问:既然痛苦无法击退我们,不能给我们造成伤害,那证悟之后的我们是不是变成像石头、木头一样全然死寂呢?不但不会变成麻木不仁的石头、木头,精神的灵敏度甚至会比过去强几十倍。之前,我们对轮回痛苦的认识,对众生的同情心、悲悯心都微不足道,证悟以后,我们对众生的慈悲心会比证悟之前强烈成千上万倍。

六、相续中生起修行境界后不要趋入喧嚣的红尘,而要坚持实修

当开始对出离心、菩提心稍稍有一点体会,或是对空性有一点点模糊的体悟之后,就要尽量回避世俗琐事,甚至包括念咒、绕塔、当义工等善法类的琐事,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到修行上。哪怕是闻思,也可以适当地放弃一部分。当然,此处并不是说要永久地放弃闻思,连三地菩萨为了听一句佛法,都宁可放弃自己的生命,更何况才疏学浅的我们?但此时只是暂时放下,不要学太多,全力以赴地修法,让体悟快速成长。

当修行方面没有任何体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认知时,不要失望,要有耐心。

做任何事情,包括工作、生意都是一样,不可能当即见效。赚钱、播种,都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当机缘成熟的时候,才可以享受果实。

修行更是如此,需要有高瞻远瞩的胸怀与眼光,不能鼠目寸光。世俗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远见,只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对长远的目标兴味索然。

修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感觉以后,就不知所措、灰心丧气,有些人就认为,一定是自己业障太深重,与这个法没有因缘,继而断然退失。退失以后,就一辈子都没有勇气再去修行,直至临终,都只能抱憾而去。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也是急功近利,只要拿了一点钱到寺院去念经,或刚刚做了一件善事,就想立竿见影地看到效果,否则就会大失所望,认为因果不存在,这是凡夫最大的毛病,这叫做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会让我们不愿意修前行等基础修法,妄想直接就修大圆满、修禅宗。其结果可想而知,要不就是迟迟不会开悟,即使开悟了,境界也会稍纵即逝。这反而让他们对禅宗的明心见性,对大圆满等修法产生怀疑。

所以,修行要有耐心与恒常心,否则将一无所成。只要方法没有错,早晚会有回报。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修行的力度。

对追求解脱的修行人来说,此处说的几个问题都相当重要,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七、承诺立誓后三门不要放逸无度,而要实修三学

受居士戒、菩萨戒、密乘戒等,是一种承诺;发愿闻思修行,念多少遍经或咒等,也是一种承诺,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轻易承诺。一旦承诺了,就要言出必行。

现在很多人因为承诺太多,变得压力重重,兑现承诺的时候,已经没有积极喜悦的心态,而变得勉强和被动,这样已经没有多大的功德和意义了。

无论做任何善事,只有在法喜充满的情况下欢欣鼓舞地做,才能叫做精进。勉为其难地行善,都不敢判断究竟是不是善,因为内心已经播下一个厌恶行善的种子,其影响可能是很长时间无法遇到佛法,可见其后果相当严重。

区分善与恶的标准,不是外在的行为,而是内在的发心。如果闻法的时候,因为讲课时间比较长,心里或身体受不了,一直希望讲课快点结束,心里十分厌烦和抗拒,这是非常不好的心态,会造作不善的罪业。如果发现自己有了这种心态,应该立刻离开现场。虽然闻思半途而废有点遗憾,但也没有厌倦、反感闻思所造的罪业严重。

八、发殊胜菩提心后不要自私自利,所作所为要实践利他

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必须为众生着想。真正的菩提心生起以后,不需要提醒,我们一定会主动、积极、自然而然地利益众生。但如果是勉强发的菩提心,可能在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有所冲突的时候,我们还是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应对。还有一个毛病,是从不责怪自己,喜欢责怪别人,总是推卸责任。一旦发现同门师兄有一点点自私自利的行为,就四处宣扬别人的错误,从不揭露自己的短处。

我们都是走在菩提道上的同伴,都有自己的不足,虽然精神上愿意接受众生的痛苦,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们的修行力度还不够,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不能对别人求全责备,对自己宽容开放。

当然,这并不是说,从发菩提心的第一天开始,就一定要把菩提心落实到所有的生活、工作等实际行动当中,这有一定的难度。但至少要往这个方向努力。譬如,放生做功德的时候,除了想到自己和家人,同时也要想到天下所有的众生,这样回向也有一定的功德。经过精神上的长期训练,就能逐步落实到生活当中。如果坚持不懈地努力,所有人都有机会在今生成为菩萨。

九、入密宗门后三门不要处于平庸状态,而要实修三坛城

学习密法以后,要把自己的身口意与佛的身语意坛城融为一体而修行。

密法认为,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世界本来不是这样的,只是因为我们的阿赖耶识上面有着罄竹难书的罪业或业障,所以深度地污染了我们的视觉、听觉等五种感官,才让我们看不到世界的真实面貌,而只能看到一种幻觉。

世界的真正面貌,在显宗《维摩诘所说经》的《佛国品》中讲得很清楚。其实,显宗讲到八地菩萨境界的时候,已经与密宗的见解完全一致了。只是普通显宗认为,是在修到八地的时候,世界才变成了清净的世界,而不是本来清净的。但《维摩诘所说经》这样的显宗经典,却与普通显宗的观点有所区别,认为并不是通过修行把世界转化为清净,而是它本来就是清净的,只是因为众生的业力而不能看见。当业障清净以后,就能看到世界的真相,所以,八地以上叫做清净地。这个观点,就与密宗无二无别了。在达到甚深高妙的境界以后,佛的八万四千法门已经融为一体,无二无别。我们不要以为显密是水火不容的,持此观点的人,一定是既不了解密法,也不了解显宗。

密法不需要等到八地以后,只要灌了顶,修完前行以后,就会让我们去修生起次第,也即把世界观想为像极乐世界一样清净的世界,把自己观想为像阿弥陀佛或金刚萨埵一样的佛。念本尊咒语或观想咒轮的目的,也是把我们的语言转换为佛的清净语言。实际上我们就是佛,现在让我们这样观想,不但与实情不矛盾,而且更符合本来面目,所以能快速摧毁不清净的执著,现见本来真相。当我们证悟空性的时候会发现,贪、嗔、痴、慢、疑五种根本烦恼的本质,是佛的五种智慧。修生起次第的目的,是让我们快速成就八地菩萨的智慧,快速拥有八地菩萨的见解。

现实生活是无明的幻觉,在无明的幻觉中,我们当然不是佛,而是众生。通过学佛突破了幻觉以后的境界,就是究竟的真实面目,这叫做胜义谛。在这个境界中,我们不是众生而是佛。

在我们心里,佛永远都是伟大圣洁的,众生永远都是龌蹉肮脏的;西方极乐世界永远都是清净庄严的,娑婆世界永远都是乌七八糟的。密宗里的五肉、五甘露等,是印度最肮脏的东西。为什么学密的人要去接受呢?就是为了以强制性的方式,让我们放下清净与不清净的执著。用现代的语言来讲,这叫做“魔鬼式的训练”。

但像我们这种刚刚灌了顶,连密法基本常识都一窍不通的人,就不但不能接受五肉五甘露,而且应严格禁止,我们只需知道它们的本质是清净的就可以了。就像素食者只需将苍蝇腿般大小的肉放在自己嘴里,以表示接受荟供里的肉一样,这只是一种接受一切都是佛的坛城、一切都是清净的表态,但不需要真正接受,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接受的能力。

作为修行人,即使是在可以接受五肉五甘露以后,平时还是要坚持吃素,这是密法最赞叹的行为。我们不要以为密乘行者可以随意吃肉、喝酒,现在有些人就是借这些由头故意攻击密法,这可以理解。就像很多小乘行人攻击大乘佛教,认为唯有小乘佛教才是佛法,没有超越小乘的佛法,小乘之外也没有佛法,这都是因为见解层次不一样造成的。一旦发现号称比它高级的佛法横空出世,就会群起而攻之,这种心态是屡见不鲜的。同样,密法受到某些显宗行人的攻击,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因为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故意找茬,吹毛求疵地找出某些密乘修行人的错误来大肆攻击密法。如果发心不良,不但自己会堕地狱,而且还会让更多的人产生邪见,从而让他们深堕地狱。

密法的要求非常客观,但有很多人不理解密法里的五肉、五甘露、双修等,还有一些人把密法的双身佛像与世俗生活中的色情混在一起,这是更大的误解。

在初步开悟一段时间以后,心里一产生烦恼,立即可以化解。那时可以初步发现,众生的烦恼实际上是佛的智慧。正因为“众生本来是佛”的说法非常给力,再加上密宗的修法也很大胆猛厉,所以密法成就的速度比较迅捷。

当年玛尔巴大师调伏米拉日巴的方式看起来与修行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对米拉日巴来说,却是最有用的方法。六祖惠能大师目不识丁,五祖弘忍也没有教他太多的佛法,机缘成熟的时候,一句《金刚经》,就让他恍然大悟。

如果今生能够证悟,就解决了生生世世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努力,就能彻底断除贪嗔痴,从而解脱成佛。

我们不要以为藏传佛教都是密宗,藏传佛教并不等同于密宗,它包罗万象、横跨显密。藏传佛教的经典大部分是显宗,我们过去学习的论典,也大部分属于显宗。

依照显宗的见解,成佛真的是遥不可及,至少需要三个无数大劫。但密法却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成佛不需要这么麻烦。真正的上等根机,可以即身成佛;中等根机,中阴身成佛;即使中阴身没有成佛,则在十六世之内,也可以实现成佛的目标。只要清除了最关键的愚昧,成佛指日可待。

十、年轻时不要无意义地云游四海,而要在殊胜上师前苦行实修

青年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如果把年轻时的大好光阴都用来赚钱与玩耍,企图等到老了以后再修行,简直是大错特错。试想,心力不足、体力不支的老年人往往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又如何能担当起闻思修行、度化众生的重任?所以,趁着年轻的时候,首先要依止一位好上师,然后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闻思修,这才是佛教徒的本分。当然,如果是到处参学的云游僧,那另当别论。如果不是为了参学,只是为了朝山、拜佛,还是收敛节制一点为妙。

现在学佛的人越来越年轻化,这是好现象。早点学佛,具有正知正见,懂得遵循因果规律,就可以避免造很多罪业。若能努力用功,虔诚精进,则有可能很快证悟。

依止上师之前,一定要观察。藏传佛教有不计其数的卓越上师,尤其很多年纪比较大的老上师,虽然表面看似普通人,没有什么名气与财产,但其内心的境界,却高深莫测。

判定上师的好坏,不是以外表、名气来判断,更不是以财产和社会地位来判断,而是要看对方是否具备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最低的限度,是要有标准的世俗菩提心。在没有确定之前,不要随便依止,以免遗患无穷。

第七,实修之十法

一、进入佛门后不要再步入世法群体,而要如法实修

学佛、皈依、发心之初,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所有的世俗观念,但要尽量通过闻、思、修、行往解脱的路上走,不要再回头进入轮回。

放下世俗,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可以先放下一部分,比如放下虚荣心。现代人之所以活得辛苦,不是因为物质的缺乏,就是因为虚荣心。仅仅满足肉体的需求并不难,因为肉体对物质的需求很有限,不会无限膨胀。但精神对物质的需求,却是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为了满足虚荣心,我们不择手段、不计代价,愚蠢地付出了一切,最终却一无所有。

虽然在某些特殊场合,或为了完成某件事情,可能需要一点点虚荣。但很多大可不必的虚荣、攀比和炫耀,却会让我们穿上永不停歇的红舞鞋,既会耗费我们毕生的精力,还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痛苦。所以,适当地放下虚荣心,是通往幸福前程的必经之路。虚荣心降低一点,我们就可以轻松一点,多腾出一些时间来修行、学习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很多人会说,道理我都知道,但我做不到啊!

是呀,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没有修行。虚荣心在我们心里,已经盘踞了多生累劫,要放下当然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修外加行,就可以放下虚荣心。当我们深深体会到人身的宝贵、生命的价值、死亡的无常以后,就再也不愿意为了虚荣心而付出太多时间。修了轮回痛苦与因果不虚以后,就能知道自己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这样一来,就可以与虚荣心一刀两断。

二、远离故土后不要再于他乡安家,而要无贪实修

远离家乡,到寂静地去修行的人,不要以在新的地方修房子等来满足虚荣。

既然已经放弃工作与家庭,远离家乡,前往寺院等寂静地去实修,就要全力以赴地闻思修,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修房子等追求享乐的事情上,否则一开始就不必离开城市。

三、依止殊胜上师后要断除我慢,而依教实修

依止善知识以后,首先要放下傲慢心,然后按照上师的教言一步步地学修。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为了正确地学习和修行。

傲慢的山顶,留不住功德的清泉。傲慢心是发菩提心与证悟的最大阻碍。作为佛陀的后学者,我们应放下世间的身份、地位,放下傲慢心。不能因为自己是领导、是高知,就放不下面子,不愿磕头,不想念咒,认为只有没文化的人才会念阿弥陀佛,这样永远无法证悟空性。

在佛教团体中,我们无需知道别人的身份地位,这样也可以防止傲慢心的生起。无论是妇孺皆知的巨星,重权在握的高官,学富五车的学者,还是富可敌国的大亨,如果真正想解脱,首先要忘掉自己的世间辉煌,低调内敛地进入课堂,谦虚谨慎地从头学起。在消灭贪嗔痴,生起无上智的道路上,世俗的荣誉一文不值。

历代上师们在培养弟子的时候,会通过各种方式去折磨有培养价值、将来堪负弘法利生重任的弟子。表面上看起来很残忍,实际上是为了打破他们的傲慢心,让他们堪为法器,增上修行的功德。但对一般的弟子,就会用大众化的普通方式,让大家好好学习,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可以了。

四、潜心闻思后不要空口虚谈,而要解义实修

超越闻思阶段以后,应立即去修行。

闻思固然非常重要,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不能把一辈子的精力,都投入到闻思当中。现在有些佛教徒在学五部大论,这本来非常好,但每个人的时间都非常有限,如果不实修,就永远都是纸上谈兵,只懂得道理,行为上却力不从心。夸夸其谈,却从不付诸实践,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法油子。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烦恼和压力。如果学了很长时间,却没有解决压力、痛苦或焦虑,很多人就会对佛法丧失兴趣,并从学佛的队伍中退失。

闻思需要多长时间呢?就像做饭和吃饭,做完一顿的分量,吃完以后再去做。如果一下子做了很多饭菜,吃不完就会变质、浪费,最好现吃现做。修行也是一样,最好现学现修。修人身难得的时候,当所有的思维方法都了然于心以后,此阶段的闻思就已经到位了。等到修寿命无常的时候,再继续闻思,之后继续修行。就这样一步步交替学修,才是最好的修行方式。

五、相续中显现证悟后不要放任自流,而要无散乱实修

初步开悟以后,必须认真修行。

在没有开悟的时候,大家都很期待开悟,然而,当我们对空性、光明、明心见性稍稍有一点体悟的时候,反而开始懈怠。

很多人对证悟的理解不是很准确,以为证悟就是成佛,可以万事大吉。其实,除了极少数根机上乘的人会在特殊情况下一证悟就直接成佛或证悟菩萨一地以外,普通人初步的证悟不但不是成佛,连菩萨一地都没有证得,只能算是加行道。从禅定的角度来讲,还不一定能达到加行道的水平。

初步证悟不是很难,但这种证悟还不稳定,证悟以后还任重而道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加努力地用功,否则证悟的境界有可能完全退失。尤其是没有修加行的人,由于基础不扎实,根基不牢固,即使偶尔少数人修寂止或正行开悟了,也可能功亏一篑。

很多处于加行阶段的修行人就是这样,虽然在出离心、菩提心方面有一些体会和进步,但因为还没有证悟,不知道空性是什么,所以许多烦恼无法解决。在面对破产、离婚、失恋等意外的时候,仅仅依靠出离心和世俗菩提心,效果不会太明显。

即使在刚刚证悟的时候,修行的力量仍然比较薄弱。此时面对生活当中的巨大痛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随着证悟境界的逐步提升,就可以在生起一个痛苦念头的时候,立即在第二刹那间把它化解。此时痛苦已经无法在自己心里立足,我们已经可以轻松自如地解决各种问题,不再像以前一样脆弱不堪,开始变得坚强自在,不由得法喜充满。

如果再乘胜追击,进一步加强修行的力度,修行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强。此时就可以把自己体悟空性的方法告诉其他人,让其他人也通过这种方法去证悟。因为感觉到有了把握,已经稳操胜券,所以怡然自得。

此时虽然不是菩萨一地,但因为发现自己有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已经接近于菩萨一地,所以会更加精进地修行。

修到菩萨一地的时候,叫做极喜地——发现自己已经证悟了空性,从此再也不会因为杀盗淫妄之业与贪嗔痴烦恼而流转轮回,达到了饶益自己的目的,所以喜不可言,这是自利的角度。同时,因为发现自己真正有了度化众生的力量,就可以将这种方法告诉大家,让其他人也依此而脱离轮回痛苦。此时,度化众生不再是虚无的口号与心愿,所以更是欢天喜地,这是利他的角度。

问题出在开悟之初,此时的证悟还非常模糊,还不能得心应手地化解痛苦,如果不持续修行,就会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所以,证悟以后要继续打坐,祈祷上师三宝,积累更多资粮,阅读大圆满的书籍,精进地修持上师瑜伽,这样证悟境界会从模糊到清晰,直至手到擒来。

人类大多数的痛苦,来自于精神。解决精神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证悟的智慧。修各种禅定,只能暂时减少一点痛苦,却治标不治本,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如果要根治痛苦,唯有智慧。

没有智慧的禅定,就像动物的冬眠或发呆,不能解决生死问题,我们不要追求这些感受。即使有一些特殊的喜悦感受,也只是感受而已。这个感受叫做禅悦,外道修行人就喜欢追求这种感受。但这只是五蕴当中受蕴的一部分,不能让我们照见心的本性,所以没有用。佛教徒修禅定,不是为了这种感受,而是要断除所有的烦恼,最后解脱成佛。

有人会问:既然痛苦无法击退我们,不能给我们造成伤害,那证悟之后的我们是不是变成像石头、木头一样全然死寂呢?不但不会变成麻木不仁的石头、木头,精神的灵敏度甚至会比过去强几十倍。之前,我们对轮回痛苦的认识,对众生的同情心、悲悯心都微不足道,证悟以后,我们对众生的慈悲心会比证悟之前强烈成千上万倍。

六、相续中生起修行境界后不要趋入喧嚣的红尘,而要坚持实修

当开始对出离心、菩提心稍稍有一点体会,或是对空性有一点点模糊的体悟之后,就要尽量回避世俗琐事,甚至包括念咒、绕塔、当义工等善法类的琐事,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到修行上。哪怕是闻思,也可以适当地放弃一部分。当然,此处并不是说要永久地放弃闻思,连三地菩萨为了听一句佛法,都宁可放弃自己的生命,更何况才疏学浅的我们?但此时只是暂时放下,不要学太多,全力以赴地修法,让体悟快速成长。

当修行方面没有任何体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认知时,不要失望,要有耐心。

做任何事情,包括工作、生意都是一样,不可能当即见效。赚钱、播种,都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当机缘成熟的时候,才可以享受果实。

修行更是如此,需要有高瞻远瞩的胸怀与眼光,不能鼠目寸光。世俗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远见,只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对长远的目标兴味索然。

修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感觉以后,就不知所措、灰心丧气,有些人就认为,一定是自己业障太深重,与这个法没有因缘,继而断然退失。退失以后,就一辈子都没有勇气再去修行,直至临终,都只能抱憾而去。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也是急功近利,只要拿了一点钱到寺院去念经,或刚刚做了一件善事,就想立竿见影地看到效果,否则就会大失所望,认为因果不存在,这是凡夫最大的毛病,这叫做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会让我们不愿意修前行等基础修法,妄想直接就修大圆满、修禅宗。其结果可想而知,要不就是迟迟不会开悟,即使开悟了,境界也会稍纵即逝。这反而让他们对禅宗的明心见性,对大圆满等修法产生怀疑。

所以,修行要有耐心与恒常心,否则将一无所成。只要方法没有错,早晚会有回报。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修行的力度。

对追求解脱的修行人来说,此处说的几个问题都相当重要,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七、承诺立誓后三门不要放逸无度,而要实修三学

受居士戒、菩萨戒、密乘戒等,是一种承诺;发愿闻思修行,念多少遍经或咒等,也是一种承诺,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轻易承诺。一旦承诺了,就要言出必行。

现在很多人因为承诺太多,变得压力重重,兑现承诺的时候,已经没有积极喜悦的心态,而变得勉强和被动,这样已经没有多大的功德和意义了。

无论做任何善事,只有在法喜充满的情况下欢欣鼓舞地做,才能叫做精进。勉为其难地行善,都不敢判断究竟是不是善,因为内心已经播下一个厌恶行善的种子,其影响可能是很长时间无法遇到佛法,可见其后果相当严重。

区分善与恶的标准,不是外在的行为,而是内在的发心。如果闻法的时候,因为讲课时间比较长,心里或身体受不了,一直希望讲课快点结束,心里十分厌烦和抗拒,这是非常不好的心态,会造作不善的罪业。如果发现自己有了这种心态,应该立刻离开现场。虽然闻思半途而废有点遗憾,但也没有厌倦、反感闻思所造的罪业严重。

八、发殊胜菩提心后不要自私自利,所作所为要实践利他

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必须为众生着想。真正的菩提心生起以后,不需要提醒,我们一定会主动、积极、自然而然地利益众生。但如果是勉强发的菩提心,可能在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有所冲突的时候,我们还是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应对。还有一个毛病,是从不责怪自己,喜欢责怪别人,总是推卸责任。一旦发现同门师兄有一点点自私自利的行为,就四处宣扬别人的错误,从不揭露自己的短处。

我们都是走在菩提道上的同伴,都有自己的不足,虽然精神上愿意接受众生的痛苦,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们的修行力度还不够,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不能对别人求全责备,对自己宽容开放。

当然,这并不是说,从发菩提心的第一天开始,就一定要把菩提心落实到所有的生活、工作等实际行动当中,这有一定的难度。但至少要往这个方向努力。譬如,放生做功德的时候,除了想到自己和家人,同时也要想到天下所有的众生,这样回向也有一定的功德。经过精神上的长期训练,就能逐步落实到生活当中。如果坚持不懈地努力,所有人都有机会在今生成为菩萨。

九、入密宗门后三门不要处于平庸状态,而要实修三坛城

学习密法以后,要把自己的身口意与佛的身语意坛城融为一体而修行。

密法认为,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世界本来不是这样的,只是因为我们的阿赖耶识上面有着罄竹难书的罪业或业障,所以深度地污染了我们的视觉、听觉等五种感官,才让我们看不到世界的真实面貌,而只能看到一种幻觉。

世界的真正面貌,在显宗《维摩诘所说经》的《佛国品》中讲得很清楚。其实,显宗讲到八地菩萨境界的时候,已经与密宗的见解完全一致了。只是普通显宗认为,是在修到八地的时候,世界才变成了清净的世界,而不是本来清净的。但《维摩诘所说经》这样的显宗经典,却与普通显宗的观点有所区别,认为并不是通过修行把世界转化为清净,而是它本来就是清净的,只是因为众生的业力而不能看见。当业障清净以后,就能看到世界的真相,所以,八地以上叫做清净地。这个观点,就与密宗无二无别了。在达到甚深高妙的境界以后,佛的八万四千法门已经融为一体,无二无别。我们不要以为显密是水火不容的,持此观点的人,一定是既不了解密法,也不了解显宗。

密法不需要等到八地以后,只要灌了顶,修完前行以后,就会让我们去修生起次第,也即把世界观想为像极乐世界一样清净的世界,把自己观想为像阿弥陀佛或金刚萨埵一样的佛。念本尊咒语或观想咒轮的目的,也是把我们的语言转换为佛的清净语言。实际上我们就是佛,现在让我们这样观想,不但与实情不矛盾,而且更符合本来面目,所以能快速摧毁不清净的执著,现见本来真相。当我们证悟空性的时候会发现,贪、嗔、痴、慢、疑五种根本烦恼的本质,是佛的五种智慧。修生起次第的目的,是让我们快速成就八地菩萨的智慧,快速拥有八地菩萨的见解。

现实生活是无明的幻觉,在无明的幻觉中,我们当然不是佛,而是众生。通过学佛突破了幻觉以后的境界,就是究竟的真实面目,这叫做胜义谛。在这个境界中,我们不是众生而是佛。

在我们心里,佛永远都是伟大圣洁的,众生永远都是龌蹉肮脏的;西方极乐世界永远都是清净庄严的,娑婆世界永远都是乌七八糟的。密宗里的五肉、五甘露等,是印度最肮脏的东西。为什么学密的人要去接受呢?就是为了以强制性的方式,让我们放下清净与不清净的执著。用现代的语言来讲,这叫做“魔鬼式的训练”。

但像我们这种刚刚灌了顶,连密法基本常识都一窍不通的人,就不但不能接受五肉五甘露,而且应严格禁止,我们只需知道它们的本质是清净的就可以了。就像素食者只需将苍蝇腿般大小的肉放在自己嘴里,以表示接受荟供里的肉一样,这只是一种接受一切都是佛的坛城、一切都是清净的表态,但不需要真正接受,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接受的能力。

作为修行人,即使是在可以接受五肉五甘露以后,平时还是要坚持吃素,这是密法最赞叹的行为。我们不要以为密乘行者可以随意吃肉、喝酒,现在有些人就是借这些由头故意攻击密法,这可以理解。就像很多小乘行人攻击大乘佛教,认为唯有小乘佛教才是佛法,没有超越小乘的佛法,小乘之外也没有佛法,这都是因为见解层次不一样造成的。一旦发现号称比它高级的佛法横空出世,就会群起而攻之,这种心态是屡见不鲜的。同样,密法受到某些显宗行人的攻击,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因为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故意找茬,吹毛求疵地找出某些密乘修行人的错误来大肆攻击密法。如果发心不良,不但自己会堕地狱,而且还会让更多的人产生邪见,从而让他们深堕地狱。

密法的要求非常客观,但有很多人不理解密法里的五肉、五甘露、双修等,还有一些人把密法的双身佛像与世俗生活中的色情混在一起,这是更大的误解。

在初步开悟一段时间以后,心里一产生烦恼,立即可以化解。那时可以初步发现,众生的烦恼实际上是佛的智慧。正因为“众生本来是佛”的说法非常给力,再加上密宗的修法也很大胆猛厉,所以密法成就的速度比较迅捷。

当年玛尔巴大师调伏米拉日巴的方式看起来与修行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对米拉日巴来说,却是最有用的方法。六祖惠能大师目不识丁,五祖弘忍也没有教他太多的佛法,机缘成熟的时候,一句《金刚经》,就让他恍然大悟。

如果今生能够证悟,就解决了生生世世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努力,就能彻底断除贪嗔痴,从而解脱成佛。

我们不要以为藏传佛教都是密宗,藏传佛教并不等同于密宗,它包罗万象、横跨显密。藏传佛教的经典大部分是显宗,我们过去学习的论典,也大部分属于显宗。

依照显宗的见解,成佛真的是遥不可及,至少需要三个无数大劫。但密法却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成佛不需要这么麻烦。真正的上等根机,可以即身成佛;中等根机,中阴身成佛;即使中阴身没有成佛,则在十六世之内,也可以实现成佛的目标。只要清除了最关键的愚昧,成佛指日可待。

十、年轻时不要无意义地云游四海,而要在殊胜上师前苦行实修

青年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如果把年轻时的大好光阴都用来赚钱与玩耍,企图等到老了以后再修行,简直是大错特错。试想,心力不足、体力不支的老年人往往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又如何能担当起闻思修行、度化众生的重任?所以,趁着年轻的时候,首先要依止一位好上师,然后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闻思修,这才是佛教徒的本分。当然,如果是到处参学的云游僧,那另当别论。如果不是为了参学,只是为了朝山、拜佛,还是收敛节制一点为妙。

现在学佛的人越来越年轻化,这是好现象。早点学佛,具有正知正见,懂得遵循因果规律,就可以避免造很多罪业。若能努力用功,虔诚精进,则有可能很快证悟。

依止上师之前,一定要观察。藏传佛教有不计其数的卓越上师,尤其很多年纪比较大的老上师,虽然表面看似普通人,没有什么名气与财产,但其内心的境界,却高深莫测。

判定上师的好坏,不是以外表、名气来判断,更不是以财产和社会地位来判断,而是要看对方是否具备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最低的限度,是要有标准的世俗菩提心。在没有确定之前,不要随便依止,以免遗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