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人如何学佛

生活在城市里的现代人,生活非常忙碌,工作压力也很大,可用来学习、修行的时间往往少之又少。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学佛呢?

佛教依发心的不同,有人天乘、小乘、大乘之别;从显宗到密宗,又有九乘之分。因此,学佛的方式也应多样化,这样才能帮助到更多人。如果学佛的方法只有一种,可能许多人就无缘学佛了。不过,假如佛陀没有宣讲,仅凭个人捏造出一个所谓的多样化,这样能不能解脱和成佛也不好说。但因为佛陀曾宣讲过,这个内容又特别适合某些人,所以我们应该来学习一下。

目前,学佛的人大致有三类:

第一类人停留在烧香拜佛的阶段,其目的不是解脱或成佛,而是现世或者来世的利益,如健康、长寿等。这样的佛教徒为数不少。

第二类是非常用功、精进的修行人,虽然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很大,但他们仍然积极地投入修行,这种非常虔诚的学佛之人,男女老少都有。比如藏传佛教中,有些人从四加行、五加行到大圆满、大手印,每个步骤都脚踏实地认真修持;汉传佛教中,也有非常专注、虔诚念佛的群体;此外,无论北传的禅宗还是南传的内观禅修,都不乏用功修行之人。他们所学修的内容,属于佛教中较高级别的课程。

还有一类人,他们暂时不能也不想去学高深的法,同时又不太愿意只为现世的利益烧香拜佛。这些人应该怎样学佛呢?

佛在《吉祥宝所问经》中宣讲了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这一类人完全可以走这条路。这部经属于大乘佛教经典,目前只有藏文版本。

吉祥宝是当时的一位佛教徒。有一次,他向佛祈请:过去有成千上万的人发心修行,最终都成佛了;我现在发菩提心修行,将来一定也能成佛。但我目前还是一个初学者,作为初学者该如何学习和修行呢?于是,佛陀针对这个问题,向其开示了学佛的方法。

这个方法非常适合第三类人。这部分人可以先学这个法,待机缘成熟之后,再进一步学习。在这个忙碌的时代,能专心修加行、大圆满,潜心念佛或内观禅修的人毕竟是少数,其他佛教徒该如何做、如何学,也很重要。如果暂时无法学修那些高深的法,以这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同样也可以学佛。

二、具体方法

这个方法包含三部分内容:持戒,发愿菩提心,修七支供。

(一)依自身情况持戒

忙碌的人,或者暂时不能特别投入修行的人,该如何持戒呢?

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初学菩萨,如果能受居士五戒当然非常圆满;假如暂时条件不成熟,可以受四条或者三条戒;倘若因为某种原因,三条戒也不能受,那就看能不能受两条甚至一条。佛没有要求一定要受多少条戒,因为很多初学者无法做到,所以即使受一条戒也可以。

假如连一条戒都实在无法受持,杀、盗、淫、妄、酒任何一个都无法断除,这样的人能成为佛教徒吗?很多人认为不能。但是佛说,这样的人也可以学佛。

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比如,如果确实不得不做五戒中的任何一件事情,那么第一,不要对这件事起欢喜心;第二,不能执著、沉迷于此;第三,不要积极、主动地去做这件事。

在做之前,首先要自我批评、自我谴责。虽然在心理学里,这属于负面的心态,但如果要去杀、盗、淫、妄,就不可以积极主动。正在做之时,同样也要有被动的心态,不要认真、专心地去做。这个时候要想,我并非喜欢或者自愿做这件事情,而是不得已而为之,比如因为生存和工作所迫等原因;同时也要谴责自己——“我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暂时没有办法”。做完之后,还要对这件事感到深深的惭愧、内疚,进行自我批评。最后,最重要的就是忏悔。实在没有办法的话,只能如此。

佛经里有这样的公案:有一位屠夫,他想皈依、学佛,但是短期内又无法放下杀生的工作,只好以这种心态继续工作,待机缘成熟立即改行,或者想办法断掉此事。暂时放不下的时候,只能这样去做。

任何事情,做的时候有烦恼和没有烦恼,结果迥然不同。佛经讲,同样杀一个生命,孩子玩耍时杀生和成人故意杀生,二者的罪过有轻重之别。小孩没有烦恼,是以玩耍的心态做这件事情,所以罪过比较轻;成人则非贪即嗔,以烦恼心而为之,因此罪过比孩子严重得多。尤其是作为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杀生的罪过确实非常严重。

因此,从断恶的角度来说,最好能受五戒;如果不能,可以有选择地受其中几条,大多数人都可以受三戒,至少佛教徒不能亲自去杀生——这一条一定要做到,大部分人也能够做得到;假如连一条戒都做不到,必须杀、盗、淫、妄,那就调整为自责、被动的心态,做时不要怀有贪、嗔等烦恼,更不要喜欢这个事情或工作。

平时行善的时候,心态则与前面所说的完全相反,要非常专心、主动、积极、欢喜,并且发自内心地为了所有众生去做,这样任何一个善根都变得非常有意义。即便是一介屠夫,在无法放弃工作的同时,也可以做很多善事。

很多人认为佛教戒律约束太多,因此不愿意皈依、学佛。但其实佛讲得很清楚,学佛有不同的层次,要求也各不相同,并非所有佛教徒都要达到一个标准。虽然佛教讲了很多戒律,但大多数戒律都是为出家人制定的,在家人的戒律并不多。居士戒只有五条,都受了叫“圆满居士”,不行的话,一条、两条都可以。假如连一条也无法受持,那么就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但我想这种情况一般比较少,只有像屠夫这种特殊行业的人,才可能有这种情况。那么,假设有这样的人,他可不可以学佛?算不算佛教徒?算不算发心的菩萨?佛说也算,因为是特殊之人,所以暂时只能这样。

在持戒方面,佛给我们留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这样很多人都可以学佛。

(二)发愿菩提心

现在的佛教徒中,必须杀盗淫妄的人应该很少,但是无法专心投入修行的人非常多。有些人暂时不想接受太多约束,又觉得做功课很枯燥,不想修,那么,这些人只需做到一件事情即可,也就是受持下等根机的菩萨戒——不舍愿菩提心。

如前所述,佛为了度化不同根机的众生,制定了不同层次的戒律。菩萨戒也分为上中下三种:上等根机者,即根机非常成熟之人,可以受二十条戒(名义上是二十条,实际为十六条);中等根机者只有四条戒(分开则有八条);下等根机者可仅受简单的一条戒。大家应尽量受持中等、上等根机的戒律,若条件实在不允许,那就先从下等根机的戒律做起。

那么,什么是愿菩提心?在慈悲心的基础上,为了让天下所有生命远离一切痛苦,获得幸福安乐,我发誓一定要成佛!这个发心就是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不同,愿菩提心只是一种心愿,可以没有任何行动。对初学者而言,任何时候只要不离开愿菩提心便已足够。

佛说,受持这条戒的人,可以自由地享受五欲生活。五欲即五种感官的五种享受,比如看电影、看画展、看风景等属于视觉的享受,听音乐、唱歌等属于听觉的享受……每个感官都有它的享受。这些感官享受都可以有,佛教徒不一定非要过艰苦的生活。但是,在享受五欲或走路、工作、谈话……做任何事情的同时,不要忘记愿菩提心。只要有一颗这样的心,那么任何工作、生活都不会妨碍自己修行。对初学者来说,这个要求已经很低了。

愿菩提心包含了以下四点:一是希求,希望或者要求自己在未来之际一定要成佛;二是信心,相信自己可以成佛,成佛之后可以度化所有众生;三是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迅速成佛;四是发愿,但愿自己很快就能成佛度众生。这四个词的意思其实就是——为了一切众生,我要成佛!

只要我们有愿菩提心,就等于每时每刻都在行善。因此,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包括旅行、看电影、听音乐等,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忘记发愿,任何时候都要尽量坚持。当然,我们不可能24小时都不忘,但只要反复去想、去修,习惯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甚至做梦时,都会生起愿菩提心。

不要失去这颗心。每天适当花一点时间培养愿菩提心,实在不行,至少每周修一修。对初学者来说,即使四加行、五加行,大圆满、大手印,禅修、念佛这些什么也没修,只要有这个虔诚的、真心实意的心愿,也是可以的。

如果让大家花很多时间磕头、持咒,很多时候我们确实没有时间,即使有时间也会找借口,但是现在我们没办法找借口了——只要愿意学佛,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当然,要发起真实无伪的愿菩提心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有这样一个发誓成佛的善愿,即使其他什么都没有做,也非常不错。

那些花了很多时间修四加行、五加行的人可能会后悔:早知道有这么好的捷径,那我应该……不要这么想,修四加行、五加行是学佛的上乘之选。对于那些非常认真、精进地修四加行、五加行和空性的人来说,上述这些不是很重要,他们已经有了切实的行动,做得比这个更好。只不过对很多暂时无法这样修行的人来说,这是一条非常好的折中之道。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发愿,其他都不需要了。当我们这一生有这么好的机会时,最好不要仅仅停留在愿菩提心的层面,行菩提心也应该有所行动。只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无论藏传、汉传或南传佛教,都可以尽量去学。如果以菩提心去修南传的内观禅修,这属于小乘还是大乘呢?当然是大乘佛教。比如《清净道论》中的四念处等修法,如果是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修,就成为大乘佛教的修法。

总之,时时刻刻都要提醒自己发愿菩提心,走路、开车、坐车……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样确实可以积累非常大的功德。若有人如此去做,他的这一世、下一世会越来越好,最终必定可以成佛。

以上是第二个方面,即学佛的动机必须是愿菩提心。

(三)修七支供

具体到平时的修行,如果无法做太多功课,那么可以修七支供。七支供是大乘佛教里积累福报资粮最好的方法之一,包括顶礼、供养、忏悔、随喜、请佛住世、请转法轮以及回向。

初学者的七支供大多是在心里非常认真地观想,最关键的就是发愿菩提心,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虽然当下有些条件不成熟,但是为了一切众生,我一定要成佛!佛经里说,每天三次随时提醒自己,这样已经有了愿菩提心。

1.随喜、供养、回向

(1)随喜

首先,我们可以把十方三世所有佛菩萨以及凡夫,包括自己的功德,在心里想一遍,然后对这些善根发自内心地随喜。随喜的意思,是对这些善根感到特别高兴,就好比我们特别喜欢的人赚到一笔大钱,或者身体非常健康,学业有成,这时我们发自内心地高兴,犹如自己得到这一切一般。

佛菩萨乃至凡夫,他们做了无量的功德,积累了广大的福报,我们对此发自内心地欢喜、高兴、随喜。然后,我们把包括随喜在内的,自己所有的功德供养给佛菩萨。

随喜的功德不可思议。佛经里讲,同样是初学者,一个人做了许多善事,如持咒、打坐、闻思修行、烧香拜佛等,另一个人什么也没做,但是他对前者没有丝毫嫉妒,反而发自内心地为他高兴,就像自己累积、获得了很多善根一样。这二者谁的功德更大呢?佛说,都一样。

我们会觉得难以置信,这不太可能吧?一个实实在在、点点滴滴地做了很多事情,另一个什么也没做,只是心里随喜而已!但这是可能的,其中的因果我们不知道,唯有佛才能彻底了知。

那么作为凡夫,如果对佛的功德随喜,是不是就能得到佛的功德呢?得不到,因为级别不一样。不过,两个同样级别的人,或者两位一地菩萨之间互相随喜的话,他们所得到的功德是一样的。所以,随喜的功德确实非常不可思议。

(2)供养

供养是非常好的积累资粮的方法,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做。

如果能花钱买供品当然很好,但未必每个人都有能力买价值昂贵的供品。其实,不花一分钱也可以供养——我们听到、看到、闻到的所有美好的东西,当下就可以供佛。比如,路边看到的美景、美食,很多人喜欢的跳舞、唱歌等娱乐,都可以当作供品来供佛,这与花钱买的供品有同样的功德。这种供养人人都可以做,甚至连街上的流浪汉也能做到,只要是真心实意、发自内心地供,那么它与我们平时的供养没有任何区别。

最上等的供养是法供养。如前所述,我们将随喜的功德供养给佛菩萨,这是最殊胜的供养。

若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在家里设一个小佛堂,或者安一个小小的佛龛,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或者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任何一尊佛菩萨都可以;然后每天在佛像前供水、灯、花。水只要七杯,灯用莲花灯,花无需太多,一两朵也可以,不方便的话,塑料花也行。这些都无需花费很多钱,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到。

(3)回向

最后是回向。就像我们把钱捐给某个慈善机构,希望他们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一样,我们把功德供养给佛菩萨,然后希望佛菩萨把这些功德分享给天下所有生命,这就是回向。

《吉祥宝所问经》里讲,每天将这三个步骤做三次:第一,发自内心地随喜佛菩萨乃至凡夫的所有功德;第二,将随喜的功德供养给佛菩萨;第三,回向。只需要心里想,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像做无本生意一样,有些人通过他人的投资来赚钱,然后大家再一起分红;同理,我们随喜佛菩萨的功德,然后又还给佛菩萨,最后请佛菩萨把它分给所有众生。

如果我们做不了其他的,那就发自内心地做好这三件事。每天三次,多一点或少一点都可以。如果能够每天坚持的话,对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样已经有非常大的功德了,这就是他的修行。

其他佛经中还有一则公案,有位国王公务繁忙,无暇修行,于是佛陀告诉他一个方法,与此处所说的一模一样。如此一来,国王不但可以继续处理种种世间俗事,不耽误任何工作,还可以学佛修行,圆满成佛的资粮。

现代人并非个个都是国王,但每个人都好似国王一样忙碌。因此,这些简单的方法非常重要。

2.请转法轮和请佛住世

为了一切众生,我们随时随地祈请十方佛菩萨广转法轮。这不需要任何成本,也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只是在心里默想而已——希望佛菩萨广转法轮,度一切众生!当然,这个心愿必须发自内心,要时时刻刻这样祈祷。

还有,随时祈请十方佛菩萨常住世间,永转法轮。“常住”,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不圆寂,长久住世。

3.顶礼

每天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各磕三个头,一共才六个,也非常简单。

如果不想磕,在心里观想可以吗?当然也可以。佛经里讲,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身体观想为无数个,然后观想这些身体在佛菩萨面前磕头。不过,只要人能够站起来,最好还是自己去磕,不要仅仅观想。

4.忏悔

通过礼佛、诵经等各种忏悔的方法忏悔罪业。

以上就是初学者的七支供。对初学者来说,这样学佛很轻松,一点儿也不枯燥。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较低层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如果有一天机缘成熟,再去修更高级别的法,一步步走上去;如果这一生机缘都不成熟,只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也相当不错,因为每一天都发了愿菩提心,做了七支供。

发愿菩提心和做七支供也需要懂一些道理,因此平时可以适当地学习,但不必有压力。

(四)其他

另外,可以适当做一点布施。《吉祥宝所问经》讲得非常清楚,把财物拿去帮助别人,这属于布施的一种。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布施呢?

一是这个布施不会对父母造成任何伤害。如果因捐钱而导致父母不高兴,造口业诽谤佛教;或者他们特别吝啬、舍不得;又或者会导致父母生活上不方便,这些情况下都不能布施。二是除了父母之外,家里的其他成员,比如儿女、兄弟姐妹,包括保姆,在不伤害他们并且大家都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布施。

以此类推,其他诸如吃素、念佛等很多事情,也不能伤害到父母。念佛虽然不会伤害他们,但是如果他们看到你天天关在佛堂里不出来,可能也会不乐意。

还有吃素,按理来说,每个人的饮食习惯是自己的选择,大家应该互相尊重。我们选择吃素,家人应该予以理解;如果家人不吃素,我们也应尊重他们的选择。但实际情况常常相反,因为彼此看不惯,都想改变对方,导致了很多家庭矛盾。我们要学会做任何事情都不伤害他人,如果家人实在不接受,那我们在家时就暂时不吃,自己在外面时再吃素。

当然,要坚持一个原则——不吃活物。虽然之前讲了不得已情况下的做法,但那是佛陀非常慈悲,为了照顾所有众生的根机而说,平时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不能这么低,现在的饮食选择很丰富,完全可以不吃活的。

学佛要随顺众生,不要让家人不高兴,至少不要让他们造业。如果他们不愿意看到你念佛、持咒、磕头、转转经轮……那就暂时不要做了,或者避开他们去做,这些都是可以的。

我们做任何善事,尤其是布施家里的财物,比如捐钱给慈善机构、寺院等,必须要征得家人同意才可以做。

三、结语

这部《吉祥宝所问经》非常有意义,把这些问题阐释得很清楚,不仅是初学者,我们每个人平时都需要注意。虽然目前尚未找到汉文版,但内容大致如此,将来翻译之后,大家一看就会明白。

有些人认为佛教的功课、戒律太多,担心学佛会给自己带来太多约束和压力,如果他们看到这部佛经,会发现原来不是这样。比如,这部佛经中说,如果有人实在无法放下杀盗淫妄的话,那就去做吧,但是要自责、忏悔。我们平时都不敢这么说,但是佛在这里讲得很清楚。由于他不是自愿而是被迫的,因此本身罪过没有那么大,而且这些罪业也可以通过忏悔得以清净。

由此可见,佛教一点儿也不死板,它是非常灵活、开放、人性化的,为了让更多人能够学佛,佛给了我们很大的选择空间。平时大家认为佛教有很多清规戒律,其实很多可能只是个别寺庙的规矩,或者某些老师兄自以为是的想法,而非佛陀所制定的规则。

学佛要分不同的层次。最高的层次,像净土、禅宗、南传佛教的内观禅修,或者藏传佛教的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等都是很好的法门,每天用一定的时间,比如半小时或一两个小时,非常投入、用功地去修,这是最上等的学佛方式。此处所讲的是对佛教徒的最低要求:戒律不多,实在不行也可以不受;功课很简单,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心里随喜、供养、回向,做七支供即可。只要真心想学佛,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功德远远超过整天为个人利益烧香拜佛,或者花很多钱参加各种商业化的佛教法会。而且,由于内心有菩提心作为精神支柱,任何时候都感觉很充实,精神不会空虚,于各方面都有助益。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佛方法。

这个学佛的方法非常轻松、自在,但它没有丢失佛教的精华——菩提心。只要有菩提心就有很多选择,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即使无法做太多其他事情,也完全可以找到一条学佛之路,此后将会不断进步,越来越好,直至最终成佛。如此一来,很多工作非常忙碌的人,还有不想接受太多约束的年轻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学佛。

一、现代人如何学佛

生活在城市里的现代人,生活非常忙碌,工作压力也很大,可用来学习、修行的时间往往少之又少。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学佛呢?

佛教依发心的不同,有人天乘、小乘、大乘之别;从显宗到密宗,又有九乘之分。因此,学佛的方式也应多样化,这样才能帮助到更多人。如果学佛的方法只有一种,可能许多人就无缘学佛了。不过,假如佛陀没有宣讲,仅凭个人捏造出一个所谓的多样化,这样能不能解脱和成佛也不好说。但因为佛陀曾宣讲过,这个内容又特别适合某些人,所以我们应该来学习一下。

目前,学佛的人大致有三类:

第一类人停留在烧香拜佛的阶段,其目的不是解脱或成佛,而是现世或者来世的利益,如健康、长寿等。这样的佛教徒为数不少。

第二类是非常用功、精进的修行人,虽然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很大,但他们仍然积极地投入修行,这种非常虔诚的学佛之人,男女老少都有。比如藏传佛教中,有些人从四加行、五加行到大圆满、大手印,每个步骤都脚踏实地认真修持;汉传佛教中,也有非常专注、虔诚念佛的群体;此外,无论北传的禅宗还是南传的内观禅修,都不乏用功修行之人。他们所学修的内容,属于佛教中较高级别的课程。

还有一类人,他们暂时不能也不想去学高深的法,同时又不太愿意只为现世的利益烧香拜佛。这些人应该怎样学佛呢?

佛在《吉祥宝所问经》中宣讲了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这一类人完全可以走这条路。这部经属于大乘佛教经典,目前只有藏文版本。

吉祥宝是当时的一位佛教徒。有一次,他向佛祈请:过去有成千上万的人发心修行,最终都成佛了;我现在发菩提心修行,将来一定也能成佛。但我目前还是一个初学者,作为初学者该如何学习和修行呢?于是,佛陀针对这个问题,向其开示了学佛的方法。

这个方法非常适合第三类人。这部分人可以先学这个法,待机缘成熟之后,再进一步学习。在这个忙碌的时代,能专心修加行、大圆满,潜心念佛或内观禅修的人毕竟是少数,其他佛教徒该如何做、如何学,也很重要。如果暂时无法学修那些高深的法,以这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同样也可以学佛。

二、具体方法

这个方法包含三部分内容:持戒,发愿菩提心,修七支供。

(一)依自身情况持戒

忙碌的人,或者暂时不能特别投入修行的人,该如何持戒呢?

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初学菩萨,如果能受居士五戒当然非常圆满;假如暂时条件不成熟,可以受四条或者三条戒;倘若因为某种原因,三条戒也不能受,那就看能不能受两条甚至一条。佛没有要求一定要受多少条戒,因为很多初学者无法做到,所以即使受一条戒也可以。

假如连一条戒都实在无法受持,杀、盗、淫、妄、酒任何一个都无法断除,这样的人能成为佛教徒吗?很多人认为不能。但是佛说,这样的人也可以学佛。

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比如,如果确实不得不做五戒中的任何一件事情,那么第一,不要对这件事起欢喜心;第二,不能执著、沉迷于此;第三,不要积极、主动地去做这件事。

在做之前,首先要自我批评、自我谴责。虽然在心理学里,这属于负面的心态,但如果要去杀、盗、淫、妄,就不可以积极主动。正在做之时,同样也要有被动的心态,不要认真、专心地去做。这个时候要想,我并非喜欢或者自愿做这件事情,而是不得已而为之,比如因为生存和工作所迫等原因;同时也要谴责自己——“我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暂时没有办法”。做完之后,还要对这件事感到深深的惭愧、内疚,进行自我批评。最后,最重要的就是忏悔。实在没有办法的话,只能如此。

佛经里有这样的公案:有一位屠夫,他想皈依、学佛,但是短期内又无法放下杀生的工作,只好以这种心态继续工作,待机缘成熟立即改行,或者想办法断掉此事。暂时放不下的时候,只能这样去做。

任何事情,做的时候有烦恼和没有烦恼,结果迥然不同。佛经讲,同样杀一个生命,孩子玩耍时杀生和成人故意杀生,二者的罪过有轻重之别。小孩没有烦恼,是以玩耍的心态做这件事情,所以罪过比较轻;成人则非贪即嗔,以烦恼心而为之,因此罪过比孩子严重得多。尤其是作为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杀生的罪过确实非常严重。

因此,从断恶的角度来说,最好能受五戒;如果不能,可以有选择地受其中几条,大多数人都可以受三戒,至少佛教徒不能亲自去杀生——这一条一定要做到,大部分人也能够做得到;假如连一条戒都做不到,必须杀、盗、淫、妄,那就调整为自责、被动的心态,做时不要怀有贪、嗔等烦恼,更不要喜欢这个事情或工作。

平时行善的时候,心态则与前面所说的完全相反,要非常专心、主动、积极、欢喜,并且发自内心地为了所有众生去做,这样任何一个善根都变得非常有意义。即便是一介屠夫,在无法放弃工作的同时,也可以做很多善事。

很多人认为佛教戒律约束太多,因此不愿意皈依、学佛。但其实佛讲得很清楚,学佛有不同的层次,要求也各不相同,并非所有佛教徒都要达到一个标准。虽然佛教讲了很多戒律,但大多数戒律都是为出家人制定的,在家人的戒律并不多。居士戒只有五条,都受了叫“圆满居士”,不行的话,一条、两条都可以。假如连一条也无法受持,那么就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但我想这种情况一般比较少,只有像屠夫这种特殊行业的人,才可能有这种情况。那么,假设有这样的人,他可不可以学佛?算不算佛教徒?算不算发心的菩萨?佛说也算,因为是特殊之人,所以暂时只能这样。

在持戒方面,佛给我们留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这样很多人都可以学佛。

(二)发愿菩提心

现在的佛教徒中,必须杀盗淫妄的人应该很少,但是无法专心投入修行的人非常多。有些人暂时不想接受太多约束,又觉得做功课很枯燥,不想修,那么,这些人只需做到一件事情即可,也就是受持下等根机的菩萨戒——不舍愿菩提心。

如前所述,佛为了度化不同根机的众生,制定了不同层次的戒律。菩萨戒也分为上中下三种:上等根机者,即根机非常成熟之人,可以受二十条戒(名义上是二十条,实际为十六条);中等根机者只有四条戒(分开则有八条);下等根机者可仅受简单的一条戒。大家应尽量受持中等、上等根机的戒律,若条件实在不允许,那就先从下等根机的戒律做起。

那么,什么是愿菩提心?在慈悲心的基础上,为了让天下所有生命远离一切痛苦,获得幸福安乐,我发誓一定要成佛!这个发心就是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不同,愿菩提心只是一种心愿,可以没有任何行动。对初学者而言,任何时候只要不离开愿菩提心便已足够。

佛说,受持这条戒的人,可以自由地享受五欲生活。五欲即五种感官的五种享受,比如看电影、看画展、看风景等属于视觉的享受,听音乐、唱歌等属于听觉的享受……每个感官都有它的享受。这些感官享受都可以有,佛教徒不一定非要过艰苦的生活。但是,在享受五欲或走路、工作、谈话……做任何事情的同时,不要忘记愿菩提心。只要有一颗这样的心,那么任何工作、生活都不会妨碍自己修行。对初学者来说,这个要求已经很低了。

愿菩提心包含了以下四点:一是希求,希望或者要求自己在未来之际一定要成佛;二是信心,相信自己可以成佛,成佛之后可以度化所有众生;三是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迅速成佛;四是发愿,但愿自己很快就能成佛度众生。这四个词的意思其实就是——为了一切众生,我要成佛!

只要我们有愿菩提心,就等于每时每刻都在行善。因此,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包括旅行、看电影、听音乐等,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忘记发愿,任何时候都要尽量坚持。当然,我们不可能24小时都不忘,但只要反复去想、去修,习惯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甚至做梦时,都会生起愿菩提心。

不要失去这颗心。每天适当花一点时间培养愿菩提心,实在不行,至少每周修一修。对初学者来说,即使四加行、五加行,大圆满、大手印,禅修、念佛这些什么也没修,只要有这个虔诚的、真心实意的心愿,也是可以的。

如果让大家花很多时间磕头、持咒,很多时候我们确实没有时间,即使有时间也会找借口,但是现在我们没办法找借口了——只要愿意学佛,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当然,要发起真实无伪的愿菩提心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有这样一个发誓成佛的善愿,即使其他什么都没有做,也非常不错。

那些花了很多时间修四加行、五加行的人可能会后悔:早知道有这么好的捷径,那我应该……不要这么想,修四加行、五加行是学佛的上乘之选。对于那些非常认真、精进地修四加行、五加行和空性的人来说,上述这些不是很重要,他们已经有了切实的行动,做得比这个更好。只不过对很多暂时无法这样修行的人来说,这是一条非常好的折中之道。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发愿,其他都不需要了。当我们这一生有这么好的机会时,最好不要仅仅停留在愿菩提心的层面,行菩提心也应该有所行动。只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无论藏传、汉传或南传佛教,都可以尽量去学。如果以菩提心去修南传的内观禅修,这属于小乘还是大乘呢?当然是大乘佛教。比如《清净道论》中的四念处等修法,如果是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修,就成为大乘佛教的修法。

总之,时时刻刻都要提醒自己发愿菩提心,走路、开车、坐车……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样确实可以积累非常大的功德。若有人如此去做,他的这一世、下一世会越来越好,最终必定可以成佛。

以上是第二个方面,即学佛的动机必须是愿菩提心。

(三)修七支供

具体到平时的修行,如果无法做太多功课,那么可以修七支供。七支供是大乘佛教里积累福报资粮最好的方法之一,包括顶礼、供养、忏悔、随喜、请佛住世、请转法轮以及回向。

初学者的七支供大多是在心里非常认真地观想,最关键的就是发愿菩提心,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虽然当下有些条件不成熟,但是为了一切众生,我一定要成佛!佛经里说,每天三次随时提醒自己,这样已经有了愿菩提心。

1.随喜、供养、回向

(1)随喜

首先,我们可以把十方三世所有佛菩萨以及凡夫,包括自己的功德,在心里想一遍,然后对这些善根发自内心地随喜。随喜的意思,是对这些善根感到特别高兴,就好比我们特别喜欢的人赚到一笔大钱,或者身体非常健康,学业有成,这时我们发自内心地高兴,犹如自己得到这一切一般。

佛菩萨乃至凡夫,他们做了无量的功德,积累了广大的福报,我们对此发自内心地欢喜、高兴、随喜。然后,我们把包括随喜在内的,自己所有的功德供养给佛菩萨。

随喜的功德不可思议。佛经里讲,同样是初学者,一个人做了许多善事,如持咒、打坐、闻思修行、烧香拜佛等,另一个人什么也没做,但是他对前者没有丝毫嫉妒,反而发自内心地为他高兴,就像自己累积、获得了很多善根一样。这二者谁的功德更大呢?佛说,都一样。

我们会觉得难以置信,这不太可能吧?一个实实在在、点点滴滴地做了很多事情,另一个什么也没做,只是心里随喜而已!但这是可能的,其中的因果我们不知道,唯有佛才能彻底了知。

那么作为凡夫,如果对佛的功德随喜,是不是就能得到佛的功德呢?得不到,因为级别不一样。不过,两个同样级别的人,或者两位一地菩萨之间互相随喜的话,他们所得到的功德是一样的。所以,随喜的功德确实非常不可思议。

(2)供养

供养是非常好的积累资粮的方法,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做。

如果能花钱买供品当然很好,但未必每个人都有能力买价值昂贵的供品。其实,不花一分钱也可以供养——我们听到、看到、闻到的所有美好的东西,当下就可以供佛。比如,路边看到的美景、美食,很多人喜欢的跳舞、唱歌等娱乐,都可以当作供品来供佛,这与花钱买的供品有同样的功德。这种供养人人都可以做,甚至连街上的流浪汉也能做到,只要是真心实意、发自内心地供,那么它与我们平时的供养没有任何区别。

最上等的供养是法供养。如前所述,我们将随喜的功德供养给佛菩萨,这是最殊胜的供养。

若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在家里设一个小佛堂,或者安一个小小的佛龛,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或者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任何一尊佛菩萨都可以;然后每天在佛像前供水、灯、花。水只要七杯,灯用莲花灯,花无需太多,一两朵也可以,不方便的话,塑料花也行。这些都无需花费很多钱,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到。

(3)回向

最后是回向。就像我们把钱捐给某个慈善机构,希望他们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一样,我们把功德供养给佛菩萨,然后希望佛菩萨把这些功德分享给天下所有生命,这就是回向。

《吉祥宝所问经》里讲,每天将这三个步骤做三次:第一,发自内心地随喜佛菩萨乃至凡夫的所有功德;第二,将随喜的功德供养给佛菩萨;第三,回向。只需要心里想,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像做无本生意一样,有些人通过他人的投资来赚钱,然后大家再一起分红;同理,我们随喜佛菩萨的功德,然后又还给佛菩萨,最后请佛菩萨把它分给所有众生。

如果我们做不了其他的,那就发自内心地做好这三件事。每天三次,多一点或少一点都可以。如果能够每天坚持的话,对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样已经有非常大的功德了,这就是他的修行。

其他佛经中还有一则公案,有位国王公务繁忙,无暇修行,于是佛陀告诉他一个方法,与此处所说的一模一样。如此一来,国王不但可以继续处理种种世间俗事,不耽误任何工作,还可以学佛修行,圆满成佛的资粮。

现代人并非个个都是国王,但每个人都好似国王一样忙碌。因此,这些简单的方法非常重要。

2.请转法轮和请佛住世

为了一切众生,我们随时随地祈请十方佛菩萨广转法轮。这不需要任何成本,也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只是在心里默想而已——希望佛菩萨广转法轮,度一切众生!当然,这个心愿必须发自内心,要时时刻刻这样祈祷。

还有,随时祈请十方佛菩萨常住世间,永转法轮。“常住”,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不圆寂,长久住世。

3.顶礼

每天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各磕三个头,一共才六个,也非常简单。

如果不想磕,在心里观想可以吗?当然也可以。佛经里讲,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身体观想为无数个,然后观想这些身体在佛菩萨面前磕头。不过,只要人能够站起来,最好还是自己去磕,不要仅仅观想。

4.忏悔

通过礼佛、诵经等各种忏悔的方法忏悔罪业。

以上就是初学者的七支供。对初学者来说,这样学佛很轻松,一点儿也不枯燥。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较低层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如果有一天机缘成熟,再去修更高级别的法,一步步走上去;如果这一生机缘都不成熟,只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也相当不错,因为每一天都发了愿菩提心,做了七支供。

发愿菩提心和做七支供也需要懂一些道理,因此平时可以适当地学习,但不必有压力。

(四)其他

另外,可以适当做一点布施。《吉祥宝所问经》讲得非常清楚,把财物拿去帮助别人,这属于布施的一种。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布施呢?

一是这个布施不会对父母造成任何伤害。如果因捐钱而导致父母不高兴,造口业诽谤佛教;或者他们特别吝啬、舍不得;又或者会导致父母生活上不方便,这些情况下都不能布施。二是除了父母之外,家里的其他成员,比如儿女、兄弟姐妹,包括保姆,在不伤害他们并且大家都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布施。

以此类推,其他诸如吃素、念佛等很多事情,也不能伤害到父母。念佛虽然不会伤害他们,但是如果他们看到你天天关在佛堂里不出来,可能也会不乐意。

还有吃素,按理来说,每个人的饮食习惯是自己的选择,大家应该互相尊重。我们选择吃素,家人应该予以理解;如果家人不吃素,我们也应尊重他们的选择。但实际情况常常相反,因为彼此看不惯,都想改变对方,导致了很多家庭矛盾。我们要学会做任何事情都不伤害他人,如果家人实在不接受,那我们在家时就暂时不吃,自己在外面时再吃素。

当然,要坚持一个原则——不吃活物。虽然之前讲了不得已情况下的做法,但那是佛陀非常慈悲,为了照顾所有众生的根机而说,平时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不能这么低,现在的饮食选择很丰富,完全可以不吃活的。

学佛要随顺众生,不要让家人不高兴,至少不要让他们造业。如果他们不愿意看到你念佛、持咒、磕头、转转经轮……那就暂时不要做了,或者避开他们去做,这些都是可以的。

我们做任何善事,尤其是布施家里的财物,比如捐钱给慈善机构、寺院等,必须要征得家人同意才可以做。

三、结语

这部《吉祥宝所问经》非常有意义,把这些问题阐释得很清楚,不仅是初学者,我们每个人平时都需要注意。虽然目前尚未找到汉文版,但内容大致如此,将来翻译之后,大家一看就会明白。

有些人认为佛教的功课、戒律太多,担心学佛会给自己带来太多约束和压力,如果他们看到这部佛经,会发现原来不是这样。比如,这部佛经中说,如果有人实在无法放下杀盗淫妄的话,那就去做吧,但是要自责、忏悔。我们平时都不敢这么说,但是佛在这里讲得很清楚。由于他不是自愿而是被迫的,因此本身罪过没有那么大,而且这些罪业也可以通过忏悔得以清净。

由此可见,佛教一点儿也不死板,它是非常灵活、开放、人性化的,为了让更多人能够学佛,佛给了我们很大的选择空间。平时大家认为佛教有很多清规戒律,其实很多可能只是个别寺庙的规矩,或者某些老师兄自以为是的想法,而非佛陀所制定的规则。

学佛要分不同的层次。最高的层次,像净土、禅宗、南传佛教的内观禅修,或者藏传佛教的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等都是很好的法门,每天用一定的时间,比如半小时或一两个小时,非常投入、用功地去修,这是最上等的学佛方式。此处所讲的是对佛教徒的最低要求:戒律不多,实在不行也可以不受;功课很简单,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心里随喜、供养、回向,做七支供即可。只要真心想学佛,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功德远远超过整天为个人利益烧香拜佛,或者花很多钱参加各种商业化的佛教法会。而且,由于内心有菩提心作为精神支柱,任何时候都感觉很充实,精神不会空虚,于各方面都有助益。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佛方法。

这个学佛的方法非常轻松、自在,但它没有丢失佛教的精华——菩提心。只要有菩提心就有很多选择,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即使无法做太多其他事情,也完全可以找到一条学佛之路,此后将会不断进步,越来越好,直至最终成佛。如此一来,很多工作非常忙碌的人,还有不想接受太多约束的年轻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