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自讨苦吃之十法

十项“自讨苦吃”中,绝大多数是讲修行上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一些生活上的问题。为什么要讲世俗生活上的问题呢?因为修行人的生活与修行密切相关,生活问题处理得妥善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修行。

一、无以糊口的人成家,就像愚人服剧毒,实是自讨苦吃

第一项“自讨苦吃”有两个版本:第一,单身持家,是自讨苦吃;第二,到衣食无继的家中去持家,就像是愚人服毒,是自讨苦吃。

看到第一个说法,单身者们不要介意,这句话是900多年前的冈波巴上师讲的。那时的社会与今天有很大差别。那时的家庭分工很明确,男主外女主内,是合理而必须的分工。在自给自足的社会环境中,的确有些事情需要男人去完成,有些事情应该由女人来担当。

试想,如果由一个女人来担当家庭的顶梁柱,家里的所有经济收入、体力劳动和生活压力都由她独自去承受,肯定会有许多痛苦与困难。同样,如果一个男人独自生活,好多针头线脑的活也很难得心应手,在此情况下,有一个贤内助也是必须的。若能夫妻二人共同承担家庭压力,夫唱妇随,肯定会稍微好一些。显而易见,那时如果没有配偶,一个人很难完成所有的家庭事务,所以就是自讨苦吃。

但如今的情况却不一样了,社会提供的劳务服务,已经弥补了单身生活的不足。只需在手机或电脑键盘上动一动手指头,搬运、保洁、装修、烹饪、护理、购物等所有日常事务,都可以轻松解决。同时,大家也越来越感觉到结婚以后来自岳父岳母、公公婆婆的压力,来自配偶的压力,来自儿女身心成长、读书就业方面的压力,来自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如果夫妻之间经常争吵、打架,甚至离婚,那更是痛苦至极,本来现在的离婚率也越来越高。即使夫妻二人恩爱一生,但如果其中一人生病或者先走,留下来的人也要面临无数痛苦和折磨。所以很多人不愿意结婚,更喜欢单身生活,至少避免了许多家庭的压力。

现代人选择单身生活,不但不一定会自讨苦吃,也许会更幸福。本来成家和单身就各有各的优势和缺点,不可能两全其美。单身有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利用这些时间闻思修,是很有利的。如果成家,虽然不会孤单寂寞或缺少援手,但同时也不容易得到更多的自由。不过我想,如果有修行,有精神上的强大力量,则无论单身还是成家都无关紧要。如果没有修行,则不管单身还是成家,都会精神空虚、痛苦浮躁。现代人最需要的生活既不是单身,也不是成家,而是修行。如果不修行,既不能应对生活中的痛苦和压力,临终时更是一筹莫展。

大家都很羡慕小孩,无比渴望回到童年时代。但在巨大的学习压力面前,如今的小孩也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前不久,就有一个小孩因为学习压力过重而从30楼跳下来自杀了。现在八九岁的小孩也有患抑郁症的,现代社会已经剥夺了包括男女老幼在内的很多人的幸福。

人类总是这样南辕北辙,没有钱的时候,觉得有钱应该很幸福,所以披星戴月拼命去赚钱,终日操劳奔波,好不容易等到有了钱,却感觉不到幸福;单身的时候,以为结婚生子很幸福,所以绞尽脑汁恋爱结婚,结果成家以后反而更不幸福。其实,想拥有幸福,必须解决精神上的问题,让自己的精神强大起来,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个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是来自于学校老师教的知识,而是来自于佛陀的教育。正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受过佛陀的教育,所以有钱的时候不幸福,结婚成家生子也不幸福,出了名、当了高官也不幸福,最后导致对生活越来越失望,觉得没有什么幸福可言。如果我们懂得佛陀的理念,就能应对自如地享受生活、面对生活,就一定会获得预期的幸福。

有人会问:佛陀不是说人生是痛苦的吗,为什么此处又说有“幸福”呢?佛陀也没有否定轮回中存在着一些短暂和相对的幸福,毕竟投生善趣是过去行善积福的结果,依照善有善报的规律也应该是幸福的。如果善的果报也是痛苦,那善与恶又有什么区别呢?但因为轮回中的幸福是短暂、相对的,所以佛陀没有用“幸福”,而是用“痛苦”这两个字来描述轮回。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心灵。我们缺乏的,就是心灵上的恒久幸福感。

综上所述,对于今天这样的社会环境来说,无论单身还是成家都不是最重要的,谁都无法确定究竟是单身好还是成家好,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修行,没有精神上的力量,就感觉不到幸福。

今生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相对于轮回中的其他生命,人身真的是奢侈品。哪怕在人类当中,也只是少部分人拥有修行的机会。与此相比,别墅、轿车、名包、名表等都算不上什么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人间岁月,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才是真正的奢侈品。这样的人身失去后,还有没有得到的机会?很难的!所以,我们现在真正要把握、珍惜的,就是人身。单身、成家都不是很重要,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态度而已,珍惜人身,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的品质和质量,生活的幸福与否,不是以生活本身来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来决定的。虽然获得人身是善的果报,相对于整个六道轮回的众生来说,仍然是最大的奢侈品。但由于我们还处于轮回当中,自然会有很多坎坷、折磨和压力。能否听到人身难得的教育,能否深深体会到人身难得,决定着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懂得人身难得的人,会非常珍惜生命,即使偶尔遇到一些挫折、压力,也能保持积极、阳光的态度。而从来没有听说过人身难得,更没有修行过的人,就很容易被一点点的不顺打垮,随时随刻会感到颓丧、绝望、焦虑,看不到任何希望,甚至会走上极端的路,这就是消极、悲观的生活态度所造成的恶果。

很多人一直认为,生活品质是由金钱、名誉、权力等决定的,拥有了这些,生活一定会很幸福,生活品质一定会很高。但事实并非如此!修加行的第一个功课,就是修人身难得。人身难得修好以后,就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至于被压力、挫折打垮。

如今的社会早已不同往常,资讯发达、服务多元,选择单身生活已经不是问题。现代人共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心理危机。若不能解决心理危机,就算儿女成群、承欢膝下也无济于事。

有些老年人认为,子孙满堂,常享天伦之乐是非常幸福的事,所以会催促子女赶紧结婚生子。然而,如果内心空虚,不明事理、不事修行,则有再多的孙子也没什么用,不说解脱大事,连今生的幸福都不能保证。

所以,有无家室、有无配偶并不重要,最不能缺少的,是修行。如果不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将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家庭、金钱和权力,才是真正的自讨苦吃!

二、无有佛法还造罪业的人,就像疯子跳崖,实是自讨苦吃

若能经常行善,则哪怕偶尔有意无意地造下罪业,其罪过也不会很严重。佛经中讲过,一块金属做成实心的球,一扔到河里,马上会沉到河底。但如果把同等重量的金属做成空心的球,再扔到河里,就会像船一样浮在水面,即使要下沉,也不会那么快。

同样,两人造作了同等的罪业,但其中一人从不行善,也不相信因果,造罪后不懂得忏悔,那他所造的罪业直到受果报为止,永远都会存在,就如同实心的球一样沉重。而经常行善的人由于平时行善,造罪后也懂得忏悔改过,如果忏悔得比较投入,则可能他的罪业不需要受果报,如同空心的球一样轻盈。

小乘佛教认为,只要造了五无间罪,再励力忏悔也无法清净,一定会堕地狱。但大乘佛教的观点与此不同:任何罪业,哪怕再严重,因为它是变化无常的有为法,所以一定会受到其他因缘的影响。在忏悔到位的情况下,五无间罪也可以清净,也不需要感受果报,不需要堕地狱。

如果平时不行善、也不造罪,也会有前世的罪业。如果不仅不行善,还要杀盗淫妄,那罪过是非常严重的,是真正的自讨苦吃、自作自受。

三、狡猾欺骗别人,就像贪爱有毒的食物,实是自讨苦吃

无论是在官场上,还是在生意场上,我们经常自以为很聪明,其他人都是傻瓜,可以肆无忌惮地欺骗他人。短时间内,我们有可能行骗成功。但欺骗别人就像食用有毒的食物,久而久之,一定不会有好下场。常言道:举头三尺有神灵。一切言行,都逃不开因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总有一天,自己一定会遭受因果的制裁。

比如曾经发生过的校园投毒案,因为嫉妒同学而投毒,最后投毒者的结果也一样惨不忍睹。

做人要老实、真诚,言行举止要符合世间法律与伦理道德规范,要尊重因果,这是最重要的做人原则。所有懂得因果的人,都不会欺骗别人,也不会以欺骗手段谋生。

如果一个人不真诚、很狡猾,则无论文化水平再高,其他方面再优秀,也是没有用的,因为这种人连做人的底线都没有达到。

然而现在的实际情况却是,我们一直在学如何骗人,并逐渐接受了这些理念,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在骗人,只认为自己很聪明,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杀盗淫妄都是罪过。罪过的结果,就是痛苦;从世俗的角度来讲,杀盗淫妄都是负能量,负能量的回报,就是负作用。因此,我们不要把欺骗当才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是最愚痴的。欺骗他人,最终一定会自讨苦吃。

四、头脑简单的人当首领,就像老妇女养牛羊,实是自讨苦吃

没有见过世面,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的人若是当领袖、当领导,不但不能胜任,自己压力重重,还会给别人带来不幸与痛苦。这种人当首领,就像体力不支的老妇无法放牧一样,纯粹是自讨苦吃。

我们必须知道,每个人的能力、爱好、特长都各不相同。有的人学佛学得兴致勃勃,有的人则对哲学兴趣盎然,有的人对科学充满好奇,有的人则天生带着艺术细胞……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虽然不否认这些差异与父母的基因有关,但其主因,却来自于上一世的习气。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是很重要的。

虽然所有生命都有佛性,但佛性需要开发、激活、启动,也即大乘经典所讲的“成熟”。佛性成熟后,所有的人都适合学佛,无一例外,但佛性的成熟有早晚的区别。为什么有早晚的区别呢?一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福报不同;另一个原因,来自于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既然佛性都有成熟时间早晚的区别,世间智慧更不例外。

做任何事情,都要观察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如今很多人在择业或学习之前考虑的,不是自己是否适合,而是薪水、地位、收入稳定等因素,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带来以后工作中的很多不顺、压力与痛苦等负面效应。

学佛也是一样,有些人喜欢念佛,有些人喜欢禅定,有些人比较适合广泛闻思,不停地学中观、因明等五部大论,如果不学习,直接修行,会感觉不幸福、不适应。有些人则不适合过多地闻思,而偏爱修行,喜欢感受内在精神上的丰足,不太喜欢学习过多的知识与复杂的思维。

做适合的工作、待在适合的环境、选择适合的同伴、过适合的生活方式,都是幸福的首要条件。哪怕薪水没有那么高,哪怕没有太高的社会地位,都没有关系。

同时,选择修行环境也非常有讲究。修行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自己感觉舒适。如果自己觉得舒适,即使身居闹市也可以。假如某个地方风水很好,外在条件也不错,却不能让自己内心感觉快乐,就没有达到修行处的标准,即使强迫自己在这样的地方待下去,修行结果也不会很理想。

有些人虽然工作很忙,家庭压力很大,经济条件也不怎么好,依然持之以恒且满心欢喜地学佛打坐,这些人最终一定会有很好的结果。而有些人外在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钱财丰厚,完全不需要工作,却不想修行,只是强迫自己去修,这样的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佛陀讲过:人的根机千差万别,谁都无法强迫所有人去做同一件事情。但有一件事情可以确定,就是所有人最终都适合学佛与成佛,因为每个人都有佛性。对每个人来说,修行都是适合的,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幸福、宁静、轻松与自由,这些都不是金钱、权力等能给予的,而是通过修行可以获得的。

五、不以殊胜的心态精勤利他而以世间八法勤奋谋求自利,就像盲人漂泊于荒野,实是自讨苦吃

本来在大平原、大草原、海洋等地方,就容易失去方向,不辨东西、不知南北,若是没有向导的盲人,就更不知身处何方。如果没有利他心,一切都围绕着自己的名利等世间八法,最终我们会像荒野中的盲人一样迷失方向,因为任何世间法都不可能永远不变。追逐不到,惴惴不安;得到之后,得意忘形;一旦失去,又彻底崩塌,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这与荒原中的盲人有何区别?

菩提心不仅是大乘佛教的灵魂,成佛的原动力,也会让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度化众生、利益众生的目标卓越而高妙,已经超越了任何金钱、物质和权力的层面,不会因为物质财富等世间因缘的变化而动摇,它能恒保我们的人生不会失去方向。有了它,无论发生任何动荡,我们永远不会迷失、绝望。无论贫穷富裕,高贵低贱,只要菩提心始终伴随、不离左右,就一定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幸福、充满活力,让我们活得更有意义。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超越世间八法的崇高目标。

很多失败的人生就是这样,贫穷的时候,把金钱当做生命的目标,认为有钱一定会幸福,然后拼命赚钱,承受了很多压力,面对了种种困难,最后发财了,目的达到了,却因为他们的梦想仅仅是发财,没有别的追求,从而失去了梦想。失去梦想之后,就是空虚无聊、不知所措,只有通过赌博、吸毒的方式来刺激自己的神经,以从中获得所谓的快乐。但肉体的自然规律就是这样,任何神经刺激久了,都会产生麻木乃至反感、拒绝的情绪。

现代人的心态很奇怪,忙碌的时候,心里很烦躁,一心只想静下来;一静下来的时候,又觉得无聊空虚,于是琢磨着想做点事情。忙也不行,不忙也不行,就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随着物质的发达,现代人越来越感觉到佛陀言教的前瞻性。

在冈波巴大师写这段话的900多年前,除了修行人以外,普通人不会意识到世间法效力的捉襟见肘。因为那时的社会经济没有现在发达,多数人都不太了解物质财富的局限性,都希望能用外面的物质来刺激神经,并称之为享受人生。但在物质发达的现代社会,很多人失望地发现,物质根本不能带来最终的幸福!这不是莫大的讽刺吗?我们不择手段地追求物质,不惜破坏环境,丧失伦理道德,却没有找到预期的幸福,这是多么令人失望的结局啊!

真正能让我们幸福的,是以真诚之心饶益众生。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无条件地帮助别人。慈悲心和菩提心除了可以让我们解脱成佛,还可以让我们的现实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幸福,人生也有了方向。

利他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做。我们不要以为,利他是有钱有智慧者的专利,没有钱,就不能利他。我们不仅可以用金钱、物质来利他,从精神、心灵的角度出发,也有很多利益众生的方法。只是因为我们把物质看得高过一切,总觉得没有物质就不能帮助别人,其实这都是不对的见解。即使在现代商业社会,也有很多物质办不到的事情与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我们不能高估了金钱、物质的能力。

大、小乘佛教都让我们先修出离心。所谓出离,不是让我们出家当苦行僧,而是让我们的生存目标脱离并高于物质、金钱、权力等外在的一切。让自己的内心不再受外在事物变化的影响,永远不会觉得无聊,也永远不会以消极悲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叫做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就会时常感觉无聊、空虚,没有意义。很多身家几十亿、几百亿的人会说,我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这些众人羡慕的富豪为什么要说出这样的话呢?因为他们的梦已经结束了。以前,成为有钱人是他们的梦想,现在已经圆梦,反而无所适从,不知道要干什么了。所以,出离心不仅是解脱的基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慈悲心和菩提心,就比出离心还要高明,且更为必需。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真正让我们幸福、充实、骄傲并感到生活有意义的,就是菩提心。我们需要有慈悲心或菩提心。不仅这一生,乃至生生世世都非常需要。如果不修菩提心,只是为了自己的世间八法而奋斗,就是自讨苦吃,永远都得不到幸福。如今,在一些有名、有钱、有权的人身上,已经印证了佛陀当年说的话。

真正的修行人到了晚年的时候,虽然无法工作赚钱,身体状况日渐衰落,所有世俗的梦想都破灭了,但依然可以开心地活着。即使世俗的目标没有了,但更高远的目标还在,我们要为这个目标而生存、奋斗,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只要活一天,就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如果自他相换的菩提心修得好,就可以将身体的苦痛,转化为修行的顺缘。这样的老人,怎么会对生活失望、绝望,怎么会感到无聊、空虚呢?

如果没有精神上的目标,即使子孝孙贤,家里高朋满座,自己被众星捧月般地围绕着,周围充斥着溜须拍马的人,但在直面自我时,仍然会感觉空虚无聊,所有的负面情绪都蜂拥而至。然而,最遗憾也非常可惜的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最重要,因为没有学过佛法,没有类似的理念,这是现代文明最大且无解的缺陷。

尽管现代文明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就是有钱却不幸福。

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不要为了自己的世间八风而奋斗,从不利益众生,否则就会像漂泊于荒野的盲人一样失去方向。

六、去做不能成办的大事,就像体弱者背负重担,实是自讨苦吃

无论是从修行,还是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强迫自己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就是自讨苦吃。

首先,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在基础修法没有修出来时,就自不量力地去修大圆满、大手印与禅宗顿悟法门,就是自讨苦吃,因为注定不会成功。想成佛,必须按照佛陀所讲的次第一步一步地修行,这样才会成功。

当然,量力而行,并不意味着做事的时候不努力、不认真。只是有些事情我们即使很投入、很勤奋,依然无法实现。此时如果强迫自己去做,就是自讨苦吃。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普通人背负100斤或150斤,已经很不错了。倘若一定要背1000斤,就是自讨苦吃。做任何事情,包括修行在内,都要讲究方法和次第,要有自知之明,否则都不会成功。

七、以我慢心轻毁殊胜上师与如来的言教,就像掌权者毁掉大好前程,实是自讨苦吃

以傲慢心侮辱或轻视殊胜上师和佛法,比如,藐视佛教的三观,说是迷信,等等,都将招致悲惨的下场。因为殊胜上师和佛法都是为一切众生造福的,侮辱造福者,就等于践踏众生的幸福,所以是有罪过的。这就像有权者毁掉了美好理想或大好前程,实在是自讨苦吃。

八、舍弃实修、游荡俗人城区,就像野兽落河,实是自讨苦吃

如果野兽居住在山里或森林里,就可以快乐自在地活下去。但“虎落平阳被犬欺”,当它们来到平川以后,一方面环境不适应,还有可能遭人杀害。

同样,在不具备弘法利生能力的时候,修行人应该在修行人居住的地方修行。应该在学佛的人群中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帮助。这样自己的修行、见解等各方面才会有收获和进步。如果脱离学佛群体,混迹于根本不学佛的圈子,则过去所学修的慈悲心、出离心等都会慢慢淡化,直至最终消失。所以,确定自己的居住环境十分重要。

九、不护持原本的智慧而散乱于繁杂的戏论,就像大鹏断翅,实是自讨苦吃

在证悟之前,必须大量地积累资粮,这是为了证悟。

证悟以后,当义工、建寺庙、修佛塔、塑佛像,以及念经、烧香、拜佛等行为上的善行可以适当减少。虽然这些事情本身是好事,是在行善,但都是有漏的有为法,如果干得太多,就会产生烦恼,甚至会让证悟智慧慢慢消失。此时修行的重点,要放在修空性、修光明上面。《饶益有情九观察》中也讲过,证悟后的一段时间中,最重要的是闻思修行,此时还不是度化众生的时候。

就像刚刚进入医学院学医的学生,无论学中医、藏医还是西医,都需要封闭式地学习一段时间,这时还没有治病的能力。如果给人治病,反而会导致病人的性命危险。先学习,学成之后再治病,是很合理的安排。

同样的,证悟之后,应该好好修行,先不要去度化众生,当证悟力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利益众生。我们要把握修行的轻重缓急,不能自讨苦吃。

十、肆无忌惮享受上师三宝的信财,就像小孩干吞火烬,实是自讨苦吃

三宝财产必须重视,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不能随意享用。

什么叫做三宝财产呢?塑佛像用的钱,装饰佛像所用的金银珠宝,或者给佛像修佛堂的钱,属于佛宝的财产。

法宝包括了教法和证法。教法的费用,就是印经书的钱;证法的费用,则是用于戒定慧方面的开支。法宝的财产,也就是印经书以及闻思修行方面的费用。比如,闻思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费用,这些费用就属于法宝的财产。再比如受戒、打坐,打佛七、打禅七的过程中所花的费用,也是为了戒定慧的支出,都属于法宝的财产。

僧宝即僧众。僧众闻思修行的生活费,就是僧宝的财产。

以上所述,为三宝财产。佛经里讲得非常清楚,这些财产不能随意支配,必须专款专用。

比如说,在一间佛堂里,准备塑三尊像。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两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和其他菩萨。有一个施主想捐钱塑观世音菩萨像,那这笔钱一定要塑观世音菩萨,而不能用来塑释迦牟尼佛。以此类推,包括修经堂也是如此。

只是在戒律中有一些特殊开许,若有个别在家人生活上有困难,或者出现饥荒,在寺院僧众有集体粮食的情况下,可以赠送或借给在家人,而无须担心这是三宝财物。除此之外,自己不能随意享用三宝财物。

放生属于六波罗蜜多中的布施。六波罗蜜多都是正法,是三宝中的法宝,所以,放生款既是三宝的财物,也是众生的财物,是用来换取众生生命的钱,必须专款专用,一分钱都不能浪费。大家一定要注意,这是非常严肃的事情。

如果我们有机会接触三宝财物,一定要谨慎行事、细致取舍。比如慈善基金,哪怕是无神论者的团体建立的慈善基金会,哪怕其中的所有人都没有信仰,但因为慈善基金当中的每一分钱,都是用来做善事的,所以都是相当于法宝的财产。如果随意使用,罪过不可估量。

第十八,自讨苦吃之十法

十项“自讨苦吃”中,绝大多数是讲修行上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一些生活上的问题。为什么要讲世俗生活上的问题呢?因为修行人的生活与修行密切相关,生活问题处理得妥善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修行。

一、无以糊口的人成家,就像愚人服剧毒,实是自讨苦吃

第一项“自讨苦吃”有两个版本:第一,单身持家,是自讨苦吃;第二,到衣食无继的家中去持家,就像是愚人服毒,是自讨苦吃。

看到第一个说法,单身者们不要介意,这句话是900多年前的冈波巴上师讲的。那时的社会与今天有很大差别。那时的家庭分工很明确,男主外女主内,是合理而必须的分工。在自给自足的社会环境中,的确有些事情需要男人去完成,有些事情应该由女人来担当。

试想,如果由一个女人来担当家庭的顶梁柱,家里的所有经济收入、体力劳动和生活压力都由她独自去承受,肯定会有许多痛苦与困难。同样,如果一个男人独自生活,好多针头线脑的活也很难得心应手,在此情况下,有一个贤内助也是必须的。若能夫妻二人共同承担家庭压力,夫唱妇随,肯定会稍微好一些。显而易见,那时如果没有配偶,一个人很难完成所有的家庭事务,所以就是自讨苦吃。

但如今的情况却不一样了,社会提供的劳务服务,已经弥补了单身生活的不足。只需在手机或电脑键盘上动一动手指头,搬运、保洁、装修、烹饪、护理、购物等所有日常事务,都可以轻松解决。同时,大家也越来越感觉到结婚以后来自岳父岳母、公公婆婆的压力,来自配偶的压力,来自儿女身心成长、读书就业方面的压力,来自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如果夫妻之间经常争吵、打架,甚至离婚,那更是痛苦至极,本来现在的离婚率也越来越高。即使夫妻二人恩爱一生,但如果其中一人生病或者先走,留下来的人也要面临无数痛苦和折磨。所以很多人不愿意结婚,更喜欢单身生活,至少避免了许多家庭的压力。

现代人选择单身生活,不但不一定会自讨苦吃,也许会更幸福。本来成家和单身就各有各的优势和缺点,不可能两全其美。单身有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利用这些时间闻思修,是很有利的。如果成家,虽然不会孤单寂寞或缺少援手,但同时也不容易得到更多的自由。不过我想,如果有修行,有精神上的强大力量,则无论单身还是成家都无关紧要。如果没有修行,则不管单身还是成家,都会精神空虚、痛苦浮躁。现代人最需要的生活既不是单身,也不是成家,而是修行。如果不修行,既不能应对生活中的痛苦和压力,临终时更是一筹莫展。

大家都很羡慕小孩,无比渴望回到童年时代。但在巨大的学习压力面前,如今的小孩也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前不久,就有一个小孩因为学习压力过重而从30楼跳下来自杀了。现在八九岁的小孩也有患抑郁症的,现代社会已经剥夺了包括男女老幼在内的很多人的幸福。

人类总是这样南辕北辙,没有钱的时候,觉得有钱应该很幸福,所以披星戴月拼命去赚钱,终日操劳奔波,好不容易等到有了钱,却感觉不到幸福;单身的时候,以为结婚生子很幸福,所以绞尽脑汁恋爱结婚,结果成家以后反而更不幸福。其实,想拥有幸福,必须解决精神上的问题,让自己的精神强大起来,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个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是来自于学校老师教的知识,而是来自于佛陀的教育。正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受过佛陀的教育,所以有钱的时候不幸福,结婚成家生子也不幸福,出了名、当了高官也不幸福,最后导致对生活越来越失望,觉得没有什么幸福可言。如果我们懂得佛陀的理念,就能应对自如地享受生活、面对生活,就一定会获得预期的幸福。

有人会问:佛陀不是说人生是痛苦的吗,为什么此处又说有“幸福”呢?佛陀也没有否定轮回中存在着一些短暂和相对的幸福,毕竟投生善趣是过去行善积福的结果,依照善有善报的规律也应该是幸福的。如果善的果报也是痛苦,那善与恶又有什么区别呢?但因为轮回中的幸福是短暂、相对的,所以佛陀没有用“幸福”,而是用“痛苦”这两个字来描述轮回。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心灵。我们缺乏的,就是心灵上的恒久幸福感。

综上所述,对于今天这样的社会环境来说,无论单身还是成家都不是最重要的,谁都无法确定究竟是单身好还是成家好,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修行,没有精神上的力量,就感觉不到幸福。

今生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相对于轮回中的其他生命,人身真的是奢侈品。哪怕在人类当中,也只是少部分人拥有修行的机会。与此相比,别墅、轿车、名包、名表等都算不上什么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人间岁月,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才是真正的奢侈品。这样的人身失去后,还有没有得到的机会?很难的!所以,我们现在真正要把握、珍惜的,就是人身。单身、成家都不是很重要,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态度而已,珍惜人身,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的品质和质量,生活的幸福与否,不是以生活本身来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来决定的。虽然获得人身是善的果报,相对于整个六道轮回的众生来说,仍然是最大的奢侈品。但由于我们还处于轮回当中,自然会有很多坎坷、折磨和压力。能否听到人身难得的教育,能否深深体会到人身难得,决定着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懂得人身难得的人,会非常珍惜生命,即使偶尔遇到一些挫折、压力,也能保持积极、阳光的态度。而从来没有听说过人身难得,更没有修行过的人,就很容易被一点点的不顺打垮,随时随刻会感到颓丧、绝望、焦虑,看不到任何希望,甚至会走上极端的路,这就是消极、悲观的生活态度所造成的恶果。

很多人一直认为,生活品质是由金钱、名誉、权力等决定的,拥有了这些,生活一定会很幸福,生活品质一定会很高。但事实并非如此!修加行的第一个功课,就是修人身难得。人身难得修好以后,就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至于被压力、挫折打垮。

如今的社会早已不同往常,资讯发达、服务多元,选择单身生活已经不是问题。现代人共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心理危机。若不能解决心理危机,就算儿女成群、承欢膝下也无济于事。

有些老年人认为,子孙满堂,常享天伦之乐是非常幸福的事,所以会催促子女赶紧结婚生子。然而,如果内心空虚,不明事理、不事修行,则有再多的孙子也没什么用,不说解脱大事,连今生的幸福都不能保证。

所以,有无家室、有无配偶并不重要,最不能缺少的,是修行。如果不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将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家庭、金钱和权力,才是真正的自讨苦吃!

二、无有佛法还造罪业的人,就像疯子跳崖,实是自讨苦吃

若能经常行善,则哪怕偶尔有意无意地造下罪业,其罪过也不会很严重。佛经中讲过,一块金属做成实心的球,一扔到河里,马上会沉到河底。但如果把同等重量的金属做成空心的球,再扔到河里,就会像船一样浮在水面,即使要下沉,也不会那么快。

同样,两人造作了同等的罪业,但其中一人从不行善,也不相信因果,造罪后不懂得忏悔,那他所造的罪业直到受果报为止,永远都会存在,就如同实心的球一样沉重。而经常行善的人由于平时行善,造罪后也懂得忏悔改过,如果忏悔得比较投入,则可能他的罪业不需要受果报,如同空心的球一样轻盈。

小乘佛教认为,只要造了五无间罪,再励力忏悔也无法清净,一定会堕地狱。但大乘佛教的观点与此不同:任何罪业,哪怕再严重,因为它是变化无常的有为法,所以一定会受到其他因缘的影响。在忏悔到位的情况下,五无间罪也可以清净,也不需要感受果报,不需要堕地狱。

如果平时不行善、也不造罪,也会有前世的罪业。如果不仅不行善,还要杀盗淫妄,那罪过是非常严重的,是真正的自讨苦吃、自作自受。

三、狡猾欺骗别人,就像贪爱有毒的食物,实是自讨苦吃

无论是在官场上,还是在生意场上,我们经常自以为很聪明,其他人都是傻瓜,可以肆无忌惮地欺骗他人。短时间内,我们有可能行骗成功。但欺骗别人就像食用有毒的食物,久而久之,一定不会有好下场。常言道:举头三尺有神灵。一切言行,都逃不开因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总有一天,自己一定会遭受因果的制裁。

比如曾经发生过的校园投毒案,因为嫉妒同学而投毒,最后投毒者的结果也一样惨不忍睹。

做人要老实、真诚,言行举止要符合世间法律与伦理道德规范,要尊重因果,这是最重要的做人原则。所有懂得因果的人,都不会欺骗别人,也不会以欺骗手段谋生。

如果一个人不真诚、很狡猾,则无论文化水平再高,其他方面再优秀,也是没有用的,因为这种人连做人的底线都没有达到。

然而现在的实际情况却是,我们一直在学如何骗人,并逐渐接受了这些理念,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在骗人,只认为自己很聪明,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杀盗淫妄都是罪过。罪过的结果,就是痛苦;从世俗的角度来讲,杀盗淫妄都是负能量,负能量的回报,就是负作用。因此,我们不要把欺骗当才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是最愚痴的。欺骗他人,最终一定会自讨苦吃。

四、头脑简单的人当首领,就像老妇女养牛羊,实是自讨苦吃

没有见过世面,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的人若是当领袖、当领导,不但不能胜任,自己压力重重,还会给别人带来不幸与痛苦。这种人当首领,就像体力不支的老妇无法放牧一样,纯粹是自讨苦吃。

我们必须知道,每个人的能力、爱好、特长都各不相同。有的人学佛学得兴致勃勃,有的人则对哲学兴趣盎然,有的人对科学充满好奇,有的人则天生带着艺术细胞……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虽然不否认这些差异与父母的基因有关,但其主因,却来自于上一世的习气。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是很重要的。

虽然所有生命都有佛性,但佛性需要开发、激活、启动,也即大乘经典所讲的“成熟”。佛性成熟后,所有的人都适合学佛,无一例外,但佛性的成熟有早晚的区别。为什么有早晚的区别呢?一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福报不同;另一个原因,来自于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既然佛性都有成熟时间早晚的区别,世间智慧更不例外。

做任何事情,都要观察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如今很多人在择业或学习之前考虑的,不是自己是否适合,而是薪水、地位、收入稳定等因素,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带来以后工作中的很多不顺、压力与痛苦等负面效应。

学佛也是一样,有些人喜欢念佛,有些人喜欢禅定,有些人比较适合广泛闻思,不停地学中观、因明等五部大论,如果不学习,直接修行,会感觉不幸福、不适应。有些人则不适合过多地闻思,而偏爱修行,喜欢感受内在精神上的丰足,不太喜欢学习过多的知识与复杂的思维。

做适合的工作、待在适合的环境、选择适合的同伴、过适合的生活方式,都是幸福的首要条件。哪怕薪水没有那么高,哪怕没有太高的社会地位,都没有关系。

同时,选择修行环境也非常有讲究。修行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自己感觉舒适。如果自己觉得舒适,即使身居闹市也可以。假如某个地方风水很好,外在条件也不错,却不能让自己内心感觉快乐,就没有达到修行处的标准,即使强迫自己在这样的地方待下去,修行结果也不会很理想。

有些人虽然工作很忙,家庭压力很大,经济条件也不怎么好,依然持之以恒且满心欢喜地学佛打坐,这些人最终一定会有很好的结果。而有些人外在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钱财丰厚,完全不需要工作,却不想修行,只是强迫自己去修,这样的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佛陀讲过:人的根机千差万别,谁都无法强迫所有人去做同一件事情。但有一件事情可以确定,就是所有人最终都适合学佛与成佛,因为每个人都有佛性。对每个人来说,修行都是适合的,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幸福、宁静、轻松与自由,这些都不是金钱、权力等能给予的,而是通过修行可以获得的。

五、不以殊胜的心态精勤利他而以世间八法勤奋谋求自利,就像盲人漂泊于荒野,实是自讨苦吃

本来在大平原、大草原、海洋等地方,就容易失去方向,不辨东西、不知南北,若是没有向导的盲人,就更不知身处何方。如果没有利他心,一切都围绕着自己的名利等世间八法,最终我们会像荒野中的盲人一样迷失方向,因为任何世间法都不可能永远不变。追逐不到,惴惴不安;得到之后,得意忘形;一旦失去,又彻底崩塌,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这与荒原中的盲人有何区别?

菩提心不仅是大乘佛教的灵魂,成佛的原动力,也会让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度化众生、利益众生的目标卓越而高妙,已经超越了任何金钱、物质和权力的层面,不会因为物质财富等世间因缘的变化而动摇,它能恒保我们的人生不会失去方向。有了它,无论发生任何动荡,我们永远不会迷失、绝望。无论贫穷富裕,高贵低贱,只要菩提心始终伴随、不离左右,就一定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幸福、充满活力,让我们活得更有意义。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超越世间八法的崇高目标。

很多失败的人生就是这样,贫穷的时候,把金钱当做生命的目标,认为有钱一定会幸福,然后拼命赚钱,承受了很多压力,面对了种种困难,最后发财了,目的达到了,却因为他们的梦想仅仅是发财,没有别的追求,从而失去了梦想。失去梦想之后,就是空虚无聊、不知所措,只有通过赌博、吸毒的方式来刺激自己的神经,以从中获得所谓的快乐。但肉体的自然规律就是这样,任何神经刺激久了,都会产生麻木乃至反感、拒绝的情绪。

现代人的心态很奇怪,忙碌的时候,心里很烦躁,一心只想静下来;一静下来的时候,又觉得无聊空虚,于是琢磨着想做点事情。忙也不行,不忙也不行,就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随着物质的发达,现代人越来越感觉到佛陀言教的前瞻性。

在冈波巴大师写这段话的900多年前,除了修行人以外,普通人不会意识到世间法效力的捉襟见肘。因为那时的社会经济没有现在发达,多数人都不太了解物质财富的局限性,都希望能用外面的物质来刺激神经,并称之为享受人生。但在物质发达的现代社会,很多人失望地发现,物质根本不能带来最终的幸福!这不是莫大的讽刺吗?我们不择手段地追求物质,不惜破坏环境,丧失伦理道德,却没有找到预期的幸福,这是多么令人失望的结局啊!

真正能让我们幸福的,是以真诚之心饶益众生。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无条件地帮助别人。慈悲心和菩提心除了可以让我们解脱成佛,还可以让我们的现实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幸福,人生也有了方向。

利他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做。我们不要以为,利他是有钱有智慧者的专利,没有钱,就不能利他。我们不仅可以用金钱、物质来利他,从精神、心灵的角度出发,也有很多利益众生的方法。只是因为我们把物质看得高过一切,总觉得没有物质就不能帮助别人,其实这都是不对的见解。即使在现代商业社会,也有很多物质办不到的事情与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我们不能高估了金钱、物质的能力。

大、小乘佛教都让我们先修出离心。所谓出离,不是让我们出家当苦行僧,而是让我们的生存目标脱离并高于物质、金钱、权力等外在的一切。让自己的内心不再受外在事物变化的影响,永远不会觉得无聊,也永远不会以消极悲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叫做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就会时常感觉无聊、空虚,没有意义。很多身家几十亿、几百亿的人会说,我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这些众人羡慕的富豪为什么要说出这样的话呢?因为他们的梦已经结束了。以前,成为有钱人是他们的梦想,现在已经圆梦,反而无所适从,不知道要干什么了。所以,出离心不仅是解脱的基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慈悲心和菩提心,就比出离心还要高明,且更为必需。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真正让我们幸福、充实、骄傲并感到生活有意义的,就是菩提心。我们需要有慈悲心或菩提心。不仅这一生,乃至生生世世都非常需要。如果不修菩提心,只是为了自己的世间八法而奋斗,就是自讨苦吃,永远都得不到幸福。如今,在一些有名、有钱、有权的人身上,已经印证了佛陀当年说的话。

真正的修行人到了晚年的时候,虽然无法工作赚钱,身体状况日渐衰落,所有世俗的梦想都破灭了,但依然可以开心地活着。即使世俗的目标没有了,但更高远的目标还在,我们要为这个目标而生存、奋斗,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只要活一天,就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如果自他相换的菩提心修得好,就可以将身体的苦痛,转化为修行的顺缘。这样的老人,怎么会对生活失望、绝望,怎么会感到无聊、空虚呢?

如果没有精神上的目标,即使子孝孙贤,家里高朋满座,自己被众星捧月般地围绕着,周围充斥着溜须拍马的人,但在直面自我时,仍然会感觉空虚无聊,所有的负面情绪都蜂拥而至。然而,最遗憾也非常可惜的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最重要,因为没有学过佛法,没有类似的理念,这是现代文明最大且无解的缺陷。

尽管现代文明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就是有钱却不幸福。

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不要为了自己的世间八风而奋斗,从不利益众生,否则就会像漂泊于荒野的盲人一样失去方向。

六、去做不能成办的大事,就像体弱者背负重担,实是自讨苦吃

无论是从修行,还是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强迫自己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就是自讨苦吃。

首先,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在基础修法没有修出来时,就自不量力地去修大圆满、大手印与禅宗顿悟法门,就是自讨苦吃,因为注定不会成功。想成佛,必须按照佛陀所讲的次第一步一步地修行,这样才会成功。

当然,量力而行,并不意味着做事的时候不努力、不认真。只是有些事情我们即使很投入、很勤奋,依然无法实现。此时如果强迫自己去做,就是自讨苦吃。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普通人背负100斤或150斤,已经很不错了。倘若一定要背1000斤,就是自讨苦吃。做任何事情,包括修行在内,都要讲究方法和次第,要有自知之明,否则都不会成功。

七、以我慢心轻毁殊胜上师与如来的言教,就像掌权者毁掉大好前程,实是自讨苦吃

以傲慢心侮辱或轻视殊胜上师和佛法,比如,藐视佛教的三观,说是迷信,等等,都将招致悲惨的下场。因为殊胜上师和佛法都是为一切众生造福的,侮辱造福者,就等于践踏众生的幸福,所以是有罪过的。这就像有权者毁掉了美好理想或大好前程,实在是自讨苦吃。

八、舍弃实修、游荡俗人城区,就像野兽落河,实是自讨苦吃

如果野兽居住在山里或森林里,就可以快乐自在地活下去。但“虎落平阳被犬欺”,当它们来到平川以后,一方面环境不适应,还有可能遭人杀害。

同样,在不具备弘法利生能力的时候,修行人应该在修行人居住的地方修行。应该在学佛的人群中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帮助。这样自己的修行、见解等各方面才会有收获和进步。如果脱离学佛群体,混迹于根本不学佛的圈子,则过去所学修的慈悲心、出离心等都会慢慢淡化,直至最终消失。所以,确定自己的居住环境十分重要。

九、不护持原本的智慧而散乱于繁杂的戏论,就像大鹏断翅,实是自讨苦吃

在证悟之前,必须大量地积累资粮,这是为了证悟。

证悟以后,当义工、建寺庙、修佛塔、塑佛像,以及念经、烧香、拜佛等行为上的善行可以适当减少。虽然这些事情本身是好事,是在行善,但都是有漏的有为法,如果干得太多,就会产生烦恼,甚至会让证悟智慧慢慢消失。此时修行的重点,要放在修空性、修光明上面。《饶益有情九观察》中也讲过,证悟后的一段时间中,最重要的是闻思修行,此时还不是度化众生的时候。

就像刚刚进入医学院学医的学生,无论学中医、藏医还是西医,都需要封闭式地学习一段时间,这时还没有治病的能力。如果给人治病,反而会导致病人的性命危险。先学习,学成之后再治病,是很合理的安排。

同样的,证悟之后,应该好好修行,先不要去度化众生,当证悟力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利益众生。我们要把握修行的轻重缓急,不能自讨苦吃。

十、肆无忌惮享受上师三宝的信财,就像小孩干吞火烬,实是自讨苦吃

三宝财产必须重视,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不能随意享用。

什么叫做三宝财产呢?塑佛像用的钱,装饰佛像所用的金银珠宝,或者给佛像修佛堂的钱,属于佛宝的财产。

法宝包括了教法和证法。教法的费用,就是印经书的钱;证法的费用,则是用于戒定慧方面的开支。法宝的财产,也就是印经书以及闻思修行方面的费用。比如,闻思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费用,这些费用就属于法宝的财产。再比如受戒、打坐,打佛七、打禅七的过程中所花的费用,也是为了戒定慧的支出,都属于法宝的财产。

僧宝即僧众。僧众闻思修行的生活费,就是僧宝的财产。

以上所述,为三宝财产。佛经里讲得非常清楚,这些财产不能随意支配,必须专款专用。

比如说,在一间佛堂里,准备塑三尊像。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两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和其他菩萨。有一个施主想捐钱塑观世音菩萨像,那这笔钱一定要塑观世音菩萨,而不能用来塑释迦牟尼佛。以此类推,包括修经堂也是如此。

只是在戒律中有一些特殊开许,若有个别在家人生活上有困难,或者出现饥荒,在寺院僧众有集体粮食的情况下,可以赠送或借给在家人,而无须担心这是三宝财物。除此之外,自己不能随意享用三宝财物。

放生属于六波罗蜜多中的布施。六波罗蜜多都是正法,是三宝中的法宝,所以,放生款既是三宝的财物,也是众生的财物,是用来换取众生生命的钱,必须专款专用,一分钱都不能浪费。大家一定要注意,这是非常严肃的事情。

如果我们有机会接触三宝财物,一定要谨慎行事、细致取舍。比如慈善基金,哪怕是无神论者的团体建立的慈善基金会,哪怕其中的所有人都没有信仰,但因为慈善基金当中的每一分钱,都是用来做善事的,所以都是相当于法宝的财产。如果随意使用,罪过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