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自给自恩之十法

如果今生闻思修行卓有成效,在离开这个世界时,就能感觉到自己对自己的恩德,这叫做自给自恩。

大乘显宗经典中也提到过,人死后在中阴身时,会看见自己的尸体。如果活着时依靠这个躯体尽可能多地断恶行善、闻思修行,积累了很多福报,死时就会对这个躯体生起感恩之心。如果一辈子造作罪业,死时就会对身体有嗔恨心,所以,自己对自己施予恩德很重要。

一、断除世法的贪嗔、行持微妙正法,实是自给自恩

所有凡夫,都有贪嗔痴等烦恼。烦恼产生时,我们很难控制。《俱舍论》中讲过,产生烦恼,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是烦恼的种子。每个人心里都有烦恼的种子。没有生起烦恼时,这些种子也一直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着,只是不明显而已。彻底断除烦恼的潜在能力,是在菩萨第七地的末尾。到了第八地的时候,就已经从本质上断除了烦恼障,而只剩下所知障。在这之前,烦恼的潜在能力一直存在,即使是脾气非常好的人,也有这种潜在的能量。

第二是遇到对境,也即外在的因素。比如有人当面讲自己的坏话,或者有人剥夺了自己的权益,等等。如果没有外在因素,嗔恨心不一定产生。哪怕是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产生了嗔恨心,那也可能是因为想起了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第三是不合理的作意或观念,也即心里的颠倒观念。颠倒观念的根本,就是我执。本来没有我,却当做有我的存在,就叫做我执。在我执的基础上,还有对永恒、常有的执著等颠倒且不合理的见解。有了这些观念,就会产生烦恼。

对我们凡夫来说,以上三个因素中,最关键的就是第三个——颠倒作意。比如说,要控制嗔恨心,烦恼的种子暂时没有办法断除,外在的条件也不在自己掌控之中,但如果没有颠倒作意,则即使有人说自己的坏话,即使有烦恼的种子,烦恼还是不会产生。

但我们往往不是这样,只要有人说自己的坏话,根本不观察这些话有没有道理,立即火冒三丈,这就是颠倒作意。我们都很执著自己,很在乎自己的一切,我执已经严重到根深蒂固的地步,不允许任何人说自己的坏话。三个条件一旦具备,烦恼就会产生,根本无法控制。

很多人说,这些道理都懂得。比如,不能生起烦恼,因为会有严重后果,嗔恨心会毁掉我们的善根,会堕地狱,等等。但当烦恼生起时,明知自己不对,却无法控制。

烦恼的生起是一种自然规律。任何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产生它的所有因缘,就无法控制其结果的产生。在因缘都具备的情况下,企图控制结果的产生,是非常幼稚且愚昧的。要控制结果的产生,必须从因缘下手。破坏了因缘,就等于破坏了果。

如何控制烦恼?

第一个,烦恼的种子,只能逐渐断除。真正的断除,是从菩萨第一地时开始,在第七地末尾彻底断除。在这之前,无论是闻思智慧,还是凡夫的初步证悟,都无法铲除烦恼的种子,因为它早已积重难返。

第二个,外境也不可控。别人诽谤、打骂、侮辱自己,或者偷自己的东西等,我们都无法避免。连佛陀都无法满足所有的众生,更何况我们凡夫?在没有被满足的众生中,一定会有一些人来攻击我们。

产生烦恼的三个因素中,我们能够控制的,唯有第三个——颠倒作意。观念转变后,颠倒作意受到了破坏,此时哪怕具有前两个条件,烦恼也不会有萌芽的机会。

如何转变观念呢?《入行论》安忍品中,讲了很多面对嗔恨心的方法。

比如,当有人说自己坏话时,我们不能不问青红皂白,立即翻脸不认人,继而恶言相向、怒目相视。而是要静下来,思考分析别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之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般来说,冷静观察之后我们会发现,别人的大多数评判也不是空穴来风,还是有道理的。这样打开心扉,以前不允许任何人说自己、骂自己的观念就自然而然开始转变了。随之而来的,是烦恼的悄无踪影。

佛教不认为是造物主在操控我们的情绪,也不承认无因无缘、一切的发生都出于偶然,佛教承认因果,尊重因果规律。在产生烦恼的三个因缘中,介入新的因缘之后,结果就会发生变化。虽然烦恼的种子没有任何变化,外境上也依然有人说自己,但因为我们的心态有所转变,这些言语就仅仅是一种声波,而不会让我们产生嗔恨,这叫做因果。

遗憾的是,现在我们听了很多佛法,懂得大量佛教理论,却没有对治烦恼的能力,这都是没有深入思考,没有打坐修行的缘故。我们懂的理论都很肤浅、很表面,根本无力转变我们的观念,只是懂得而已。体会到的境界和知道的知识二者,效力是有着云泥之别的。就像世间很多知法懂法的人也会犯法一样,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理解转化为体会、体悟。

怎样把知识转化为体会呢?必须打坐修行。

往昔,佛教在印度被外来宗教侵略导致消失的同时,佛教的很多思想也被其他宗教兼收并蓄。如今在书店里,会看到很多心理学、成功学、幸福学等方面的书籍,其中不少内容实际上是借鉴了佛教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已。但如果失去了实际操作,就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想控制嗔恨心,就必须静下来打坐修行,这样才能把知识转化为体会。虽然这还不是证悟,不能断除烦恼种子,但却有能力转变我们的观念。先把知识转化为体会,然后再把体会转化为智慧,这时的智慧,才是证悟。

比如说,许多人会觉得,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道理非常简单,没有什么可修的,一看就能全部理解。但假如忽略了这些最基础的修法,哪怕花很长的时间修大圆满、大手印,都不会有效果。最后我们会知道,基础才是最重要的,然后再回来规规矩矩地一步一步修,无端蹉跎了很多时光。

某些人总喜欢抱怨,他学佛很长时间了,为什么没有进步云云。其实,我们所谓的学佛,无非是念念功利的烧香拜佛、临时抱佛脚而已。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烧香拜佛一辈子,烦恼也不会减少,只是有一些功德,比不信佛好点,能让我们下一世有一点点福报,不堕地狱、旁生、饿鬼道,投生到人间或者天界,就是最好的果报了。

真的想要控制烦恼,就要从闻思到修行,从知识到证悟。这是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规律。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烦恼源自于外在的客观因素,但事实上,它却来自于我们的颠倒作意。控制烦恼,放下世俗的爱憎,一心一意去修行,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工作,是对自己的最大恩惠。这样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会感觉到修行的价值,感觉到自己这辈子选的路没有错,这时就会有自给自恩的感觉。

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感觉不到幸福。很多人在问,幸福在哪里?这是现代的热门话题。为什么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有问题。现在很多人的价值取向存在着严重问题,所以他们的人生轨迹也与幸福相反,奋斗一辈子,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却极度不满意,对自己的生命、社会、家庭、生活、工作都不满意,并在这样的怨恨中,悲愤万分地离开了世界。这样的结果,大多是去了地狱或饿鬼道。不控制烦恼,注定会失败。不但今生不幸福,还有可能彻底毁掉来世的前程。所以,调整价值观,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颠倒作意,势在必行。

二、离开家眷与亲朋而依止圣贤上师,实是自给自恩

一说到远离家乡,远离亲戚朋友,远离家人,可能很多人并不理解,其实这没什么不能理解的。现在不少人为了学习,为了以后能更好地工作,赚到更多的钱,也远涉重洋,到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欧洲等地留学,三五年不回来,大家都认为应当应分。其实,佛教讲的远离家人也是这个意思。为了更好地学习,更好地修行,以后能利益更多的众生,暂时远离家乡,远离亲朋好友去学习和修行,又何尝不可呢?佛教并没有说要彻底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啊!

当年米拉日巴尊者也是暂时离开家乡,离开母亲去求学和修行。修行成就之后,他也一样地回来度众生了!

佛陀认为,如果不寻求真理、不寻找解脱之路,一直都在红尘中守着自己的家人、父母,表面上是很孝顺,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意义。即使能够给予一些帮助,也是短暂且局限的。

如果真正地爱父母、爱自己的家人、朋友,就应该去闻思修行。这样不但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可以帮助家人,帮助亲戚朋友。就算一辈子和亲人黏在一起,最后还是要分开。《入行论》禅定品中讲得很清楚,那时候我们既没有办法利益他们,他们也没有办法利益我们,双方都自身难保。

暂时远离父母家乡,依止善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益无始以来的所有父母,为了更好地帮助、度化他们。当我们修学有所成就时,绝不会放弃他们,而是会回来更好地帮助他们。

佛法传到中国,已经有大约1900多年了。但世人,尤其是现代人对佛法仍然有很多误解。总觉得佛教徒很冷漠,没有人情味。有些儿女违背父母意愿选择了出家,社会上也有各种负面的议论和看法。但如果当事人真的想出家修行度众生,旁人就不应该说三道四。虽然暂时从表面上看,他没有履行家庭与社会责任,像是在逃避。离开时,父母、家人也会伤心、难过。但如果他真的能学有所成,日后反而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当然,如果不是因为发菩提心而出家,只是因为不愿意面对现实,想逃避现实而出家,那就不在此范围内。

三、抛弃繁乱琐事而闻思修行,实是自给自恩

现在我们没有办法放下所有的散乱,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大堆无法推卸的责任和压力,要面对现实生活。但有些没有必要的散乱,我们还是可以放下,尽量挤出时间去闻思修行。

如果根本不闻思修,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工作和吃喝玩乐上,就是散乱。当走到生命尽头时往回看,即使是成功人士,也除了对某些人有少许生活上的利益以外,对解脱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尽量把散乱的时间压缩,挤出时间安排到闻思修行上,这样最终的受益者是我们自己,这才叫做自给自恩。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一些用钱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有了这些问题,内心若不坚强,就会有痛苦。无论多么有钱,多么有权,也感觉不到幸福。西方哲学讲,人的生存意义,是追求幸福。佛教也认为,我们的生存目标,应该是追求幸福。成佛,就是绝对、永久、究竟的幸福。然而,现在我们却追求不到幸福,以前认为可行的方法,也无法追求到幸福。大家都很茫然,根本不知道路在哪里,要怎么做。拥有的钱财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很多人变得异常急躁、忧郁和彷徨。

官方可靠数据显示:中国14亿多人口当中,精神病患者已经超过了一亿,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9000万人。近年来出现的多起持刀杀人事件,伤害了很多无辜,大多与精神疾病有关。

因为我们的生存压力很大,为了挣钱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控制情绪的方法,钱挣到了,我们却会失去幸福感。如今每个人的情绪都很浮躁,稍稍出现一点问题,就肆意发泄,进而出现各种不可挽回的悲剧。

环顾四周,我们身边的朋友当中,需要用钱、用物质去扶贫、帮助的人比较少,但需要精神帮助的人却比比皆是。为了缓解抑郁、焦虑、失眠的症状,为了发泄不良情绪,社会上出现了“哭吧”“发泄吧”、酒吧、KTV等各种场所,却不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让人更加浮躁、空虚和痛苦。

那么,这些问题该怎样解决?就是通过闻思修来解决。

21世纪,用佛法服务大众,帮助天下人的时机已经成熟。无论是否信仰佛教,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帮助。我们不能过度散乱,要尽量投入到闻思修行当中。在闻思修过程中,自己每取得一点点进步和感受,都要与其他人分享。让他们依靠这些方法修行,至少不造罪,这样就能过得轻松幸福一点。

缺乏精神上的依靠,和缺乏物质上的资源一样痛苦。过去的贫穷,往往是指物质上的贫穷。21世纪诞生了大量的新贫穷族,他们不是物质上的贫穷,而是精神上的贫穷。过去的扶贫,是捐款捐物;今天的扶贫,不仅是财物扶贫,更有精神上的扶贫。

在精神扶贫方面,最能发挥作用的就是佛教,所以现代人越来越感觉到佛教的重要性。过去某些人认为,经济发达以后,佛教等宗教都将自行消失,即使不消失也会过时,因为没有人需要这些。但事实告诉我们,现代人越来越需要佛教的帮助。每一个佛教徒都有责任学修佛法,这样不仅能让自己生活充实有意义,也可以帮助其他人,让更多的人感觉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若能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一生,真的是自给自恩。

四、远离城区与熟人而独居静处,实是自给自恩

虽然在家修行人不能像出家人一样完全放下交际应酬,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居于静处修行,但也可以适当地闹中取静,在喧嚣烦躁的都市里选择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地方,适当地远离一些朋友。尽管从做人的角度来说,这些朋友品德良好、富有素养,文化水平很高,和自己的关系也很亲近。但他们的人生目标只是吃喝玩乐,如果整日跟他们厮混在一起,把时间用在出国旅游、喝茶、喝酒、吃饭、唱歌上面,真的很可惜。我们可以适当地、有尺度地与他们接触,但不要混得太深,否则会浪费我们很多时间。

我们应该在忙碌的人群中,选择一些能够有时间安排闻思修行的道友,与他们在一起,自己的修行也会有进步。现在有很多学佛团体,大家在一起学习、共修,一方面可以相互监督、相互鼓励;另一方面也可以就一些不懂的佛教问题进行讨论。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也叫做善知识、善友。这样安排自己的生活,对我们的一生都是很有意义的,所以是自给自恩。

五、斩断欲妙的牵绊,无贪安住,实是自给自恩

就目前而言,我们无法做到彻底放下对物质的欲望,超越红尘,无欲无求地修行,但可以适当地放下,不过度地追求、贪图物质,不把大把的时间都荒废到对物欲的追求上。

我们的生存压力为什么这么大?生活节奏为什么这么快?除了一些客观因素之外,更多的是和自己的欲望有关。如果我们的欲望没有那么严重,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不攀比、不虚荣,则付出也不需要太多,这样生活节奏就不需要太快,生存压力也不会太大,就有时间用于闻思修行,做到物质与精神生活双丰收。

所以,适当地放下物欲,努力修行,也是自给自恩。

六、仅有简陋之物便知足,不贪图精美之物,实是自给自恩

很多人的车子、房子并不需要更换,服装、背包也足够了,但我们却停不下追逐的步伐。任何追逐,都需要付出代价。物欲的代价,就是时间、精力。为了一个大可不必的目标,我们总是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不懂得知足。不知足的结果,就是没有多余的时间让自己轻松,更没有时间修行。所以,知足少欲本身,就是非常好的生活原则。懂得少欲知足,就是自给自恩。

七、独立自主而不寄托别人,誓愿坚定,实是自给自恩

自立自强,即坚韧不拔,不为任何人和物质所左右。

色界和无色界的生命可以不依靠物质生存,但人类生活在三界中的欲界,欲界众生无法不依赖物质生存。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尽量掌握好分寸,不过度依赖物质。

现代人往往忽略了精神的修养与训练,所有的问题,都试图用物质来解决。在过度依赖物质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我们没有发现或没有考虑到,那就是:越依赖物质,我们的内心越脆弱,精神承受能力越差。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物质的黔驴技穷。比如说,感情上的问题,身体上的病痛,都不能用钱解决。生病,我们可以去高端医院,但高端医院一定能治好所有的病吗?不可能。在物质不能搞定的重大问题上,内心的坚韧度就成了成败的关键,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精神崩溃,甚至罹患抑郁症。

现在的精神疾病患者越来越多,抑郁症、焦虑症、孤独症无处不在,这都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关。生活方式的选择,源于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又来源于我们所受的教育。因为没有学习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中关于调整心态的方法,才引发了这些问题。

所以,我们特别需要精神修养和训练,要意志坚定。现代商业社会中,真正靠得住的朋友越来越少,可以信任的人也越来越少。缺乏安全感,孤独、寂寞,正好是产生焦虑、抑郁的主因。我们高估了物质的价值,使得精神一片空白,无力面对任何折磨、坎坷,焦虑、抑郁、痛苦,成了大多数人的宿命。

真正的幸福不是用肉体去感觉,而是用精神去体会的。精神空虚了,就感觉不到幸福。钱不但不能让我们成佛解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能让我们今生获得幸福。

虽然目前的社会大环境就是如此,我们无力改变,但个人的生活方式还是能够自己安排。有些事情可以随着潮流走,但其他方面还是可以闹中取静、逆流而行。不依赖金钱,不依赖权力,因为这些都靠不住。唯有精神上的自立自强,才是最可靠的。现在很多女孩子总希望找个有钱人依靠一生,但有钱人不一定能找到,即使能找到,能依赖多长时间也说不定。哪怕离婚时得到对方一半的财产,但这些钱能否让自己幸福,还是很大的问题。

没有修行,没有内在的提升,一切外境都靠不住。佛陀很早以前就预言了物质的局限,那时人类的物质享受还没有达到现在的程度,除了极少数智慧卓越的人以外,当时的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发觉,佛陀说的是千真万确的。

如何做到自立自强?就是要闻思修行。通过闻思修行,就能明白很多道理,然后才会有体悟,如此一来,精神就会很强大。精神强大的人无论面对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感觉到幸福,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八、无视今生暂时的安乐而修行永久安乐的菩提,实是自给自恩

没有信仰的人也会说类似的话,但实质内容却大不相同。佛教的长远之计不仅是这一世,还包括来世;佛教所说的暂时,也不仅是今天,而是这一世。

有些人说,佛教不关心今生,只关心来世,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大乘佛教关心的不是今生,也不是来世,而是超越轮回,利益众生,这才是佛教的真正目标。

从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讲,佛教不仅看重这一世,也看重来世。不但今生要帮助众生,下一世也要利益众生。

此处的永久安乐,是走上解脱之路,是成佛。只要有了这个目标,权力、金钱方面的成败荣衰,都不会让我们绝望或失望,因为我们的生存目标不是这些。有着远大目标的人,永远都会活得很有希望、很有力量、很有活力。

九、永断实法的耽著而实修空性,实是自给自恩

前面的内容,是从少欲知足的角度来讲的。这一条,是从空性的角度来讲的。

权力、金钱,包括我们的生命,都是虚幻空性的,像梦境一样。但在没有真正证悟之前,这个空性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起作用的。如果没有证悟,仅仅停留在理论文字上的空性,不能解决我们的烦恼。我们对空性的认知,还停留在理论和知识的阶段,甚至有些佛教徒连理论知识都没有,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空性,这是很可惜的。我们的所有问题,最终必须以证悟空性的智慧来解决,所以必须要学修空性。学修空性的基础,是出离心和菩提心。

十、身语意不处于平庸状态而精勤圆满二资粮,实是自给自恩

身体的随意散乱,是指身体没有去行善,而是去吃喝玩乐,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语言的随意散乱,是指没有念咒、讲经说法,而是去聊八卦等;心的随意散乱,是指没有修心,也不考虑闻思修行,整天胡思乱想。杜绝以上身口意的随意散乱,尽量积累福慧二资粮,才是真正的自给自恩。

牺牲一些吃喝玩乐,在闻思修行、积累福慧二资粮上多下点功夫,多投入一点,这样在我们走到生命尽头时,一定会感谢自己。否则一定会抱怨自己,不原谅自己,但那时已经悔之晚矣。趁现在还有选择的机会,我们一定要做些有意义的事。

我们的要求不是很高,没有绝对制止吃喝玩乐,只是要适可而止。没有说完全不可以追求名利,只是要方法得当。没有说一定要苦行,只是要因人而异。生活不要过得太奢侈、太随意,一定要挤出一些时间来闻思修行,要做临终时可以感谢自己的事情。在中阴身时,看到自己的身体,能心存感激,因为借助这个身体做了很多善事,获得了很多成就。拥有这种心态,才是真正的成功和自给自恩。

第十九,自给自恩之十法

如果今生闻思修行卓有成效,在离开这个世界时,就能感觉到自己对自己的恩德,这叫做自给自恩。

大乘显宗经典中也提到过,人死后在中阴身时,会看见自己的尸体。如果活着时依靠这个躯体尽可能多地断恶行善、闻思修行,积累了很多福报,死时就会对这个躯体生起感恩之心。如果一辈子造作罪业,死时就会对身体有嗔恨心,所以,自己对自己施予恩德很重要。

一、断除世法的贪嗔、行持微妙正法,实是自给自恩

所有凡夫,都有贪嗔痴等烦恼。烦恼产生时,我们很难控制。《俱舍论》中讲过,产生烦恼,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是烦恼的种子。每个人心里都有烦恼的种子。没有生起烦恼时,这些种子也一直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着,只是不明显而已。彻底断除烦恼的潜在能力,是在菩萨第七地的末尾。到了第八地的时候,就已经从本质上断除了烦恼障,而只剩下所知障。在这之前,烦恼的潜在能力一直存在,即使是脾气非常好的人,也有这种潜在的能量。

第二是遇到对境,也即外在的因素。比如有人当面讲自己的坏话,或者有人剥夺了自己的权益,等等。如果没有外在因素,嗔恨心不一定产生。哪怕是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产生了嗔恨心,那也可能是因为想起了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第三是不合理的作意或观念,也即心里的颠倒观念。颠倒观念的根本,就是我执。本来没有我,却当做有我的存在,就叫做我执。在我执的基础上,还有对永恒、常有的执著等颠倒且不合理的见解。有了这些观念,就会产生烦恼。

对我们凡夫来说,以上三个因素中,最关键的就是第三个——颠倒作意。比如说,要控制嗔恨心,烦恼的种子暂时没有办法断除,外在的条件也不在自己掌控之中,但如果没有颠倒作意,则即使有人说自己的坏话,即使有烦恼的种子,烦恼还是不会产生。

但我们往往不是这样,只要有人说自己的坏话,根本不观察这些话有没有道理,立即火冒三丈,这就是颠倒作意。我们都很执著自己,很在乎自己的一切,我执已经严重到根深蒂固的地步,不允许任何人说自己的坏话。三个条件一旦具备,烦恼就会产生,根本无法控制。

很多人说,这些道理都懂得。比如,不能生起烦恼,因为会有严重后果,嗔恨心会毁掉我们的善根,会堕地狱,等等。但当烦恼生起时,明知自己不对,却无法控制。

烦恼的生起是一种自然规律。任何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产生它的所有因缘,就无法控制其结果的产生。在因缘都具备的情况下,企图控制结果的产生,是非常幼稚且愚昧的。要控制结果的产生,必须从因缘下手。破坏了因缘,就等于破坏了果。

如何控制烦恼?

第一个,烦恼的种子,只能逐渐断除。真正的断除,是从菩萨第一地时开始,在第七地末尾彻底断除。在这之前,无论是闻思智慧,还是凡夫的初步证悟,都无法铲除烦恼的种子,因为它早已积重难返。

第二个,外境也不可控。别人诽谤、打骂、侮辱自己,或者偷自己的东西等,我们都无法避免。连佛陀都无法满足所有的众生,更何况我们凡夫?在没有被满足的众生中,一定会有一些人来攻击我们。

产生烦恼的三个因素中,我们能够控制的,唯有第三个——颠倒作意。观念转变后,颠倒作意受到了破坏,此时哪怕具有前两个条件,烦恼也不会有萌芽的机会。

如何转变观念呢?《入行论》安忍品中,讲了很多面对嗔恨心的方法。

比如,当有人说自己坏话时,我们不能不问青红皂白,立即翻脸不认人,继而恶言相向、怒目相视。而是要静下来,思考分析别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之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般来说,冷静观察之后我们会发现,别人的大多数评判也不是空穴来风,还是有道理的。这样打开心扉,以前不允许任何人说自己、骂自己的观念就自然而然开始转变了。随之而来的,是烦恼的悄无踪影。

佛教不认为是造物主在操控我们的情绪,也不承认无因无缘、一切的发生都出于偶然,佛教承认因果,尊重因果规律。在产生烦恼的三个因缘中,介入新的因缘之后,结果就会发生变化。虽然烦恼的种子没有任何变化,外境上也依然有人说自己,但因为我们的心态有所转变,这些言语就仅仅是一种声波,而不会让我们产生嗔恨,这叫做因果。

遗憾的是,现在我们听了很多佛法,懂得大量佛教理论,却没有对治烦恼的能力,这都是没有深入思考,没有打坐修行的缘故。我们懂的理论都很肤浅、很表面,根本无力转变我们的观念,只是懂得而已。体会到的境界和知道的知识二者,效力是有着云泥之别的。就像世间很多知法懂法的人也会犯法一样,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理解转化为体会、体悟。

怎样把知识转化为体会呢?必须打坐修行。

往昔,佛教在印度被外来宗教侵略导致消失的同时,佛教的很多思想也被其他宗教兼收并蓄。如今在书店里,会看到很多心理学、成功学、幸福学等方面的书籍,其中不少内容实际上是借鉴了佛教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已。但如果失去了实际操作,就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想控制嗔恨心,就必须静下来打坐修行,这样才能把知识转化为体会。虽然这还不是证悟,不能断除烦恼种子,但却有能力转变我们的观念。先把知识转化为体会,然后再把体会转化为智慧,这时的智慧,才是证悟。

比如说,许多人会觉得,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道理非常简单,没有什么可修的,一看就能全部理解。但假如忽略了这些最基础的修法,哪怕花很长的时间修大圆满、大手印,都不会有效果。最后我们会知道,基础才是最重要的,然后再回来规规矩矩地一步一步修,无端蹉跎了很多时光。

某些人总喜欢抱怨,他学佛很长时间了,为什么没有进步云云。其实,我们所谓的学佛,无非是念念功利的烧香拜佛、临时抱佛脚而已。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烧香拜佛一辈子,烦恼也不会减少,只是有一些功德,比不信佛好点,能让我们下一世有一点点福报,不堕地狱、旁生、饿鬼道,投生到人间或者天界,就是最好的果报了。

真的想要控制烦恼,就要从闻思到修行,从知识到证悟。这是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规律。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烦恼源自于外在的客观因素,但事实上,它却来自于我们的颠倒作意。控制烦恼,放下世俗的爱憎,一心一意去修行,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工作,是对自己的最大恩惠。这样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会感觉到修行的价值,感觉到自己这辈子选的路没有错,这时就会有自给自恩的感觉。

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感觉不到幸福。很多人在问,幸福在哪里?这是现代的热门话题。为什么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有问题。现在很多人的价值取向存在着严重问题,所以他们的人生轨迹也与幸福相反,奋斗一辈子,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却极度不满意,对自己的生命、社会、家庭、生活、工作都不满意,并在这样的怨恨中,悲愤万分地离开了世界。这样的结果,大多是去了地狱或饿鬼道。不控制烦恼,注定会失败。不但今生不幸福,还有可能彻底毁掉来世的前程。所以,调整价值观,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颠倒作意,势在必行。

二、离开家眷与亲朋而依止圣贤上师,实是自给自恩

一说到远离家乡,远离亲戚朋友,远离家人,可能很多人并不理解,其实这没什么不能理解的。现在不少人为了学习,为了以后能更好地工作,赚到更多的钱,也远涉重洋,到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欧洲等地留学,三五年不回来,大家都认为应当应分。其实,佛教讲的远离家人也是这个意思。为了更好地学习,更好地修行,以后能利益更多的众生,暂时远离家乡,远离亲朋好友去学习和修行,又何尝不可呢?佛教并没有说要彻底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啊!

当年米拉日巴尊者也是暂时离开家乡,离开母亲去求学和修行。修行成就之后,他也一样地回来度众生了!

佛陀认为,如果不寻求真理、不寻找解脱之路,一直都在红尘中守着自己的家人、父母,表面上是很孝顺,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意义。即使能够给予一些帮助,也是短暂且局限的。

如果真正地爱父母、爱自己的家人、朋友,就应该去闻思修行。这样不但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可以帮助家人,帮助亲戚朋友。就算一辈子和亲人黏在一起,最后还是要分开。《入行论》禅定品中讲得很清楚,那时候我们既没有办法利益他们,他们也没有办法利益我们,双方都自身难保。

暂时远离父母家乡,依止善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益无始以来的所有父母,为了更好地帮助、度化他们。当我们修学有所成就时,绝不会放弃他们,而是会回来更好地帮助他们。

佛法传到中国,已经有大约1900多年了。但世人,尤其是现代人对佛法仍然有很多误解。总觉得佛教徒很冷漠,没有人情味。有些儿女违背父母意愿选择了出家,社会上也有各种负面的议论和看法。但如果当事人真的想出家修行度众生,旁人就不应该说三道四。虽然暂时从表面上看,他没有履行家庭与社会责任,像是在逃避。离开时,父母、家人也会伤心、难过。但如果他真的能学有所成,日后反而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当然,如果不是因为发菩提心而出家,只是因为不愿意面对现实,想逃避现实而出家,那就不在此范围内。

三、抛弃繁乱琐事而闻思修行,实是自给自恩

现在我们没有办法放下所有的散乱,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大堆无法推卸的责任和压力,要面对现实生活。但有些没有必要的散乱,我们还是可以放下,尽量挤出时间去闻思修行。

如果根本不闻思修,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工作和吃喝玩乐上,就是散乱。当走到生命尽头时往回看,即使是成功人士,也除了对某些人有少许生活上的利益以外,对解脱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尽量把散乱的时间压缩,挤出时间安排到闻思修行上,这样最终的受益者是我们自己,这才叫做自给自恩。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一些用钱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有了这些问题,内心若不坚强,就会有痛苦。无论多么有钱,多么有权,也感觉不到幸福。西方哲学讲,人的生存意义,是追求幸福。佛教也认为,我们的生存目标,应该是追求幸福。成佛,就是绝对、永久、究竟的幸福。然而,现在我们却追求不到幸福,以前认为可行的方法,也无法追求到幸福。大家都很茫然,根本不知道路在哪里,要怎么做。拥有的钱财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很多人变得异常急躁、忧郁和彷徨。

官方可靠数据显示:中国14亿多人口当中,精神病患者已经超过了一亿,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9000万人。近年来出现的多起持刀杀人事件,伤害了很多无辜,大多与精神疾病有关。

因为我们的生存压力很大,为了挣钱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控制情绪的方法,钱挣到了,我们却会失去幸福感。如今每个人的情绪都很浮躁,稍稍出现一点问题,就肆意发泄,进而出现各种不可挽回的悲剧。

环顾四周,我们身边的朋友当中,需要用钱、用物质去扶贫、帮助的人比较少,但需要精神帮助的人却比比皆是。为了缓解抑郁、焦虑、失眠的症状,为了发泄不良情绪,社会上出现了“哭吧”“发泄吧”、酒吧、KTV等各种场所,却不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让人更加浮躁、空虚和痛苦。

那么,这些问题该怎样解决?就是通过闻思修来解决。

21世纪,用佛法服务大众,帮助天下人的时机已经成熟。无论是否信仰佛教,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帮助。我们不能过度散乱,要尽量投入到闻思修行当中。在闻思修过程中,自己每取得一点点进步和感受,都要与其他人分享。让他们依靠这些方法修行,至少不造罪,这样就能过得轻松幸福一点。

缺乏精神上的依靠,和缺乏物质上的资源一样痛苦。过去的贫穷,往往是指物质上的贫穷。21世纪诞生了大量的新贫穷族,他们不是物质上的贫穷,而是精神上的贫穷。过去的扶贫,是捐款捐物;今天的扶贫,不仅是财物扶贫,更有精神上的扶贫。

在精神扶贫方面,最能发挥作用的就是佛教,所以现代人越来越感觉到佛教的重要性。过去某些人认为,经济发达以后,佛教等宗教都将自行消失,即使不消失也会过时,因为没有人需要这些。但事实告诉我们,现代人越来越需要佛教的帮助。每一个佛教徒都有责任学修佛法,这样不仅能让自己生活充实有意义,也可以帮助其他人,让更多的人感觉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若能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一生,真的是自给自恩。

四、远离城区与熟人而独居静处,实是自给自恩

虽然在家修行人不能像出家人一样完全放下交际应酬,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居于静处修行,但也可以适当地闹中取静,在喧嚣烦躁的都市里选择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地方,适当地远离一些朋友。尽管从做人的角度来说,这些朋友品德良好、富有素养,文化水平很高,和自己的关系也很亲近。但他们的人生目标只是吃喝玩乐,如果整日跟他们厮混在一起,把时间用在出国旅游、喝茶、喝酒、吃饭、唱歌上面,真的很可惜。我们可以适当地、有尺度地与他们接触,但不要混得太深,否则会浪费我们很多时间。

我们应该在忙碌的人群中,选择一些能够有时间安排闻思修行的道友,与他们在一起,自己的修行也会有进步。现在有很多学佛团体,大家在一起学习、共修,一方面可以相互监督、相互鼓励;另一方面也可以就一些不懂的佛教问题进行讨论。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也叫做善知识、善友。这样安排自己的生活,对我们的一生都是很有意义的,所以是自给自恩。

五、斩断欲妙的牵绊,无贪安住,实是自给自恩

就目前而言,我们无法做到彻底放下对物质的欲望,超越红尘,无欲无求地修行,但可以适当地放下,不过度地追求、贪图物质,不把大把的时间都荒废到对物欲的追求上。

我们的生存压力为什么这么大?生活节奏为什么这么快?除了一些客观因素之外,更多的是和自己的欲望有关。如果我们的欲望没有那么严重,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不攀比、不虚荣,则付出也不需要太多,这样生活节奏就不需要太快,生存压力也不会太大,就有时间用于闻思修行,做到物质与精神生活双丰收。

所以,适当地放下物欲,努力修行,也是自给自恩。

六、仅有简陋之物便知足,不贪图精美之物,实是自给自恩

很多人的车子、房子并不需要更换,服装、背包也足够了,但我们却停不下追逐的步伐。任何追逐,都需要付出代价。物欲的代价,就是时间、精力。为了一个大可不必的目标,我们总是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不懂得知足。不知足的结果,就是没有多余的时间让自己轻松,更没有时间修行。所以,知足少欲本身,就是非常好的生活原则。懂得少欲知足,就是自给自恩。

七、独立自主而不寄托别人,誓愿坚定,实是自给自恩

自立自强,即坚韧不拔,不为任何人和物质所左右。

色界和无色界的生命可以不依靠物质生存,但人类生活在三界中的欲界,欲界众生无法不依赖物质生存。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尽量掌握好分寸,不过度依赖物质。

现代人往往忽略了精神的修养与训练,所有的问题,都试图用物质来解决。在过度依赖物质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我们没有发现或没有考虑到,那就是:越依赖物质,我们的内心越脆弱,精神承受能力越差。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物质的黔驴技穷。比如说,感情上的问题,身体上的病痛,都不能用钱解决。生病,我们可以去高端医院,但高端医院一定能治好所有的病吗?不可能。在物质不能搞定的重大问题上,内心的坚韧度就成了成败的关键,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精神崩溃,甚至罹患抑郁症。

现在的精神疾病患者越来越多,抑郁症、焦虑症、孤独症无处不在,这都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关。生活方式的选择,源于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又来源于我们所受的教育。因为没有学习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中关于调整心态的方法,才引发了这些问题。

所以,我们特别需要精神修养和训练,要意志坚定。现代商业社会中,真正靠得住的朋友越来越少,可以信任的人也越来越少。缺乏安全感,孤独、寂寞,正好是产生焦虑、抑郁的主因。我们高估了物质的价值,使得精神一片空白,无力面对任何折磨、坎坷,焦虑、抑郁、痛苦,成了大多数人的宿命。

真正的幸福不是用肉体去感觉,而是用精神去体会的。精神空虚了,就感觉不到幸福。钱不但不能让我们成佛解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能让我们今生获得幸福。

虽然目前的社会大环境就是如此,我们无力改变,但个人的生活方式还是能够自己安排。有些事情可以随着潮流走,但其他方面还是可以闹中取静、逆流而行。不依赖金钱,不依赖权力,因为这些都靠不住。唯有精神上的自立自强,才是最可靠的。现在很多女孩子总希望找个有钱人依靠一生,但有钱人不一定能找到,即使能找到,能依赖多长时间也说不定。哪怕离婚时得到对方一半的财产,但这些钱能否让自己幸福,还是很大的问题。

没有修行,没有内在的提升,一切外境都靠不住。佛陀很早以前就预言了物质的局限,那时人类的物质享受还没有达到现在的程度,除了极少数智慧卓越的人以外,当时的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发觉,佛陀说的是千真万确的。

如何做到自立自强?就是要闻思修行。通过闻思修行,就能明白很多道理,然后才会有体悟,如此一来,精神就会很强大。精神强大的人无论面对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感觉到幸福,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八、无视今生暂时的安乐而修行永久安乐的菩提,实是自给自恩

没有信仰的人也会说类似的话,但实质内容却大不相同。佛教的长远之计不仅是这一世,还包括来世;佛教所说的暂时,也不仅是今天,而是这一世。

有些人说,佛教不关心今生,只关心来世,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大乘佛教关心的不是今生,也不是来世,而是超越轮回,利益众生,这才是佛教的真正目标。

从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讲,佛教不仅看重这一世,也看重来世。不但今生要帮助众生,下一世也要利益众生。

此处的永久安乐,是走上解脱之路,是成佛。只要有了这个目标,权力、金钱方面的成败荣衰,都不会让我们绝望或失望,因为我们的生存目标不是这些。有着远大目标的人,永远都会活得很有希望、很有力量、很有活力。

九、永断实法的耽著而实修空性,实是自给自恩

前面的内容,是从少欲知足的角度来讲的。这一条,是从空性的角度来讲的。

权力、金钱,包括我们的生命,都是虚幻空性的,像梦境一样。但在没有真正证悟之前,这个空性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起作用的。如果没有证悟,仅仅停留在理论文字上的空性,不能解决我们的烦恼。我们对空性的认知,还停留在理论和知识的阶段,甚至有些佛教徒连理论知识都没有,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空性,这是很可惜的。我们的所有问题,最终必须以证悟空性的智慧来解决,所以必须要学修空性。学修空性的基础,是出离心和菩提心。

十、身语意不处于平庸状态而精勤圆满二资粮,实是自给自恩

身体的随意散乱,是指身体没有去行善,而是去吃喝玩乐,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语言的随意散乱,是指没有念咒、讲经说法,而是去聊八卦等;心的随意散乱,是指没有修心,也不考虑闻思修行,整天胡思乱想。杜绝以上身口意的随意散乱,尽量积累福慧二资粮,才是真正的自给自恩。

牺牲一些吃喝玩乐,在闻思修行、积累福慧二资粮上多下点功夫,多投入一点,这样在我们走到生命尽头时,一定会感谢自己。否则一定会抱怨自己,不原谅自己,但那时已经悔之晚矣。趁现在还有选择的机会,我们一定要做些有意义的事。

我们的要求不是很高,没有绝对制止吃喝玩乐,只是要适可而止。没有说完全不可以追求名利,只是要方法得当。没有说一定要苦行,只是要因人而异。生活不要过得太奢侈、太随意,一定要挤出一些时间来闻思修行,要做临终时可以感谢自己的事情。在中阴身时,看到自己的身体,能心存感激,因为借助这个身体做了很多善事,获得了很多成就。拥有这种心态,才是真正的成功和自给自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