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分清法界与断见的区别。 法界,即最究竟的空性,万法的本来面目。 断见,即通过逻辑来观察任何物体,最后分解成虚无的时候,认为:物体先存在,后来变空了。这种从有变成无的观点,就叫做断见。
区分空性的层次十分重要。如果以为把一张桌子分解之后获得的结果就是究竟的空性,是宇宙的终极真理,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种误解,会成为我们修行道路上的一种障碍。我们必须善用这种空性,可以把它作为一种方法或工具,但如同过河弃船、得鱼忘筌,在实执消灭完以后,就不要再去执著这个空性了。
佛为了度化众生,先提供了这样一个凡夫意识可以推导、可以触及的空性,之后,再慢慢引导众生进入最了义的空性。因为单空和最本质、最终极的空性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我们常常会把单空当作最终极的空性。 我们要知道,这种空性,只是暂时用来推翻实有执著的。之后,它也自身难保、站不住脚,最后也会消亡。
如今依靠中观的推导,打破了“眼见为实”的固有思维,让“不存在”有了一大堆的理论支撑,此时,“存在”和“不存在”中,“不存在”占了上风,这不能不说是迈向真理的一大步。了知这种暂时的空性,也叫做证悟空性,但这不是真正的证悟,只是体悟到意识创造的空性。真正的证悟,是所有空和不空的概念,都将被突破。
对我们这种根机低劣的人而言,单空的引入是必要的。先用这种空性,来推翻我们原有的把不清净当作清净,把无常当做永恒,把虚幻当做真实的最严重、最不符合逻辑的观念。因为我们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来自于这些错误观念。从推翻这些烦恼的角度来讲,这种空性是相当有用的。
虽然中观所得出的空性,不是最终极的空性,但这种空性非常有说服力,通过这种空性,可以推翻我们固有的执著。我们原有的执著都很盲目,认为只要自己的感官能感知到的,就一定是真实的;感官感知不到的,一律不承认。尽管在这个结论的背后,没有经得起考验的理论支持,但我们就是深信“眼见为实”。
寻求解脱的人,要逐步减少,乃至最后断除世俗贪心。慈悲心却永远不能断除,即使在成佛以后,也允许慈悲心的存在,因为慈悲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互不矛盾,而贪心带有自私的目的,与证悟空性的智慧水火不容,只要证悟了空性,就不再有贪心的立足之地。所以,我们应分清贪心和慈悲心,尽量减少贪心,多发慈悲心。
真正的慈悲心,是公正平等地对待所有众生。只要有了慈悲心,对今生来世都有好处。但若把贪心当做慈悲心,那就是指鹿为马了。 贪心和慈悲心的根本区别在于,真正的慈悲心没有任何自私的成分,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而贪心则是求回报的,带有自私成分的。
听了无常,若对自己触动很大,就要立即去修无常。修了以后,这种感受就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当感受越来越强,越来越好时,我们就走上了解脱道。慈悲心也是一样,一听到知母、念恩、报恩,就非常认同,激动万分,此时立即要去修,去培养这种感受。这样感受就会越来越强,也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而不会消失,并会越来越稳固。这都是过去的修行人亲身总结出的经验,这实际上也是一个窍诀。
在稍稍有一点体会的时候,立即要紧抓不放,并励力串习,不能将其搁置一旁,否则它会自行消失,就像温室里的冰激淋必须马上吃掉,否则它会融化一样。我们的内心,像一个烦恼的高温炉,对空性、菩提心与出离心的感觉,却像冰激淋,若不及时强化它的力度,它会稍纵即逝。
脱离了智慧的信心,就是迷信。在迷信的背后,没有逻辑的支撑。 要达到二者的平衡,首先要闻思,通过闻思来增强智慧;其次要实修,通过修行来增加信心。一旦二者失去平衡,我们就会堕落。
佛经中有一个比喻:在一片漆黑的路上,很多人聚在一起,希望能找到一条出路。此时如果有一个人手里有一盏灯,并依靠这盏灯走了出去,当他出去以后,却熄灭了这盏灯,那实在是太可惜了。他应该把这盏灯传给其他人,让更多的人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