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24.04.15

我们的要求不是很高,没有绝对制止吃喝玩乐,只是要适可而止。没有说完全不可以追求名利,只是要方法得当。没有说一定要苦行,只是要因人而异。生活不要过得太奢侈、太随意,一定要挤出一些时间来闻思修行,要做临终时可以感谢自己的事情。在中阴身时,看到自己的身体,能心存感激,因为借助这个身体做了很多善事,获得了很多成就。拥有这种心态,才是真正的成功和自给自恩。

2024.04.14

牺牲一些吃喝玩乐,在闻思修行、积累福慧二资粮上多下点功夫,多投入一点,这样在我们走到生命尽头时,一定会感谢自己。否则一定会抱怨自己,不原谅自己,但那时已经悔之晚矣。趁现在还有选择的机会,我们一定要做些有意义的事。

2024.04.13

身体的随意散乱,是指身体没有去行善,而是去吃喝玩乐,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语言的随意散乱,是指没有念咒、讲经说法,而是去聊八卦等;心的随意散乱,是指没有修心,也不考虑闻思修行,整天胡思乱想。杜绝以上身口意的随意散乱,尽量积累福慧二资粮,才是真正的自给自恩。

2024.04.12

权力、金钱,包括我们的生命,都是虚幻空性的,像梦境一样。但在没有真正证悟之前,这个空性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起作用的。如果没有证悟,仅仅停留在理论文字上的空性,不能解决我们的烦恼。我们对空性的认知,还停留在理论和知识的阶段,甚至有些佛教徒连理论知识都没有,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作空性,这是很可惜的。我们的所有问题,最终必须以证悟空性的智慧来解决,所以必须要学修空性。学修空性的基础,是出离心和菩提心。

2024.04.11

从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讲,佛教不仅看重这一世,也看重来世。不但今生要帮助众生,下一世也要利益众生。

2024.04.10

有些人说,佛教不关心今生,只关心来世,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大乘佛教关心的不是今生,也不是来世,而是超越轮回,利益众生,这才是佛教的真正目标。

2024.04.09

就目前而言,虽然我们无法做到彻底放下对物质的欲望,超越红尘,无欲无求地修行,但可以适当地放下,不过度地追求、贪图物质,不把大把的时间,都荒废到对物欲的追求上。

2024.04.08

无论是否信仰佛教,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帮助。我们不能过度散乱,要尽量投入到闻思修行当中。在闻思修过程中,自己每取得一点点进步和感受,都要与其他人分享。让他们依靠这些方法修行,至少不造罪,这样就能过得轻松幸福一点。

2024.04.07

现在我们没有办法放下所有的散乱,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大堆无法推卸的责任和压力,要面对现实生活。但有些没有必要的散乱,我们还是可以放下,尽量挤出时间去闻思修行。

2024.04.06

暂时远离父母家乡,依止善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益无始以来的所有父母,为了更好地帮助、度化他们。当我们修学有所成就时,绝不会放弃他们,而是会回来更好地帮助他们。

2024.04.05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烦恼源自于外在的客观因素,但事实上,它却来自于我们的颠倒作意。控制烦恼,放下世俗的爱憎,一心一意去修行,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工作,是对自己的最大恩惠。这样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会感觉到修行的价值,感觉到自己这辈子选的路没有错,这时就会有自给自恩的感觉。

2024.04.04

真的想要控制烦恼,就要从闻思到修行,从知识到证悟。这是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