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25.04.18

无始以来,我们的心已经串习了各种贪嗔痴烦恼。倘若不先调伏自己的心,而企图去调伏一个野蛮霸道的人,就是迷乱的,也是不可能的。 佛教的原则,是先调伏自己,再调整别人。唯有调整好自己的心以后,才有能力去改变别人。以这样的次第去做,利他才会成功。

2025.04.17

佛教是讲缘起的。无论是心还是外境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我们生生世世身陷轮回,也有身陷轮回的因缘。如果不需要因缘,那岂不成了连佛也会流转轮回?可见,无因不果,无缘不生,凡事产生的背后皆有因缘二字。

2025.04.16

在学佛的初期,我们一定要行善断恶,不能对什么都不执著,而是要用好的执著来推翻坏的执著,要借助善业的力量来消除不善业的力量。

2025.04.15

没有证悟的时候,要通过忏悔罪业和积累福报等方法去证悟。证悟以后,唯一最重要的,就是放下一切去培养、保护证悟的智慧。除此之外的一切行为,都没有那么重要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抉择轻重缓急。

2025.04.14

现在有些人虽然也信佛,但他们学佛的目的,只是为了今生的健康长寿,生活美满;层次高一点的,就是为了下一世不受苦,不堕地狱等三恶道,能再次投生于人天道,安享各种人天的福报。这些学佛的目的,根本不能叫做学佛,因为这些发心与修法,是与外道共有的。

2025.04.13

大乘佛教虽然也要断除贪欲,但大乘佛教认为,所有烦恼中最大的祸害是嗔恨心。因为大乘佛教的宗旨是发菩提心,利益、度化众生。菩提心的基础就是大悲心,大悲心与嗔恨心是矛盾、对立的。所以,修学大乘佛法最关键的就是要控制嗔恨心。

2025.04.12

以前阿底峡尊者进藏传菩萨戒时,当地的高僧大德每人手中只拿着一条小小的哈达去受戒,阿底峡尊者就说:“你们的供品太微薄了,这样是不可能生起菩提心的!”这句话就说明,如果没有积累资粮,菩提心就无法生起。

2025.04.11

我们必须认识自我,要静下来好好思考、好好修行。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都有积重难返的陋习。在陋习上面,又增加了半路学来的迷乱知识。只有扔掉迷乱知识、铲除陋习,才有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的希望。

2025.04.10

如果要解脱,必须证悟空性,无论困难有多大,都一定要知难而上,这是最后冲刺的一关。早期要过的关是出离心和菩提心,在出离心和菩提心完全具足以后,还要过证悟空性这一关。即使已经圆满了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没有证悟空性,离解脱就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们最终必须证悟空性。

2025.04.07

通过推理可以知道,人的肉体内外,包括心识,全都是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一刹那有多长?它不是一分钟、一秒钟,而是整个世界的时间概念中最小的单位。即使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人依然在生灭。从诞生到现在这一刹那之前的一系列刹那都已经过去了、不存在了。

2025.04.08

密宗续部里讲过,道友,尤其是密法道友,是生生世世乃至成佛之间的道友。一起灌了顶以后,因为灌顶的力量,所有人就像联网一样连在一起,乃至菩提间都无法分离。如果两个道友之间出现严重矛盾,那是要堕地狱的。即使稍稍有一点点看法、矛盾,不理解、不高兴,也会导致生生世世的隔阂。不但密法这样讲,从显宗的《百业经》里也可以看出来,今生有一点点冲突,在将来的生生世世,过去的悲剧都将反反复复上演,这叫作因果轮回。

2025.04.09

即使我们现在活得很开心,但这种快乐是不可能持续到永远的,我们将来肯定会面临很多苦难。有的人因为现在没有明显痛苦,就不为来世作准备,却因为担心将来会过苦日子而处心积虑地去拼命挣钱,甚至不考虑因果,这是很愚昧的。